2025年上海师范大学美育工作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 2025-11-12  作者:    浏览次数: 10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2019年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2021年整体进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行列。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2个学院,拥有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20000余人,研究生10000余人,留学生近1000人,成人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

上海师范大学美育工作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上海市学校美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沪教委体(2022)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教体艺〔2023〕5号)文件要求,秉承“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精神,依托现有学科建设和教学资源,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校美育工作,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优化机构设置,建立教研协作机制

我校美育体系以学生艺术中心为核心,同时建立美学与美育研究所、非遗中心、艺术研究中心、基础美术教育研究中心、音乐教育合作联盟、中国评弹研究中心、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等多个艺术教学科研机构。以研促教,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不断推动学校美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为全校师生提供广阔的艺术教育与研究平台。

为了培养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我校设立音乐、美术、影视传媒三所艺术专业学院。三所学院根据国办美育文件的要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和艺术实践,致力于为全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及大学输送德艺双馨、厚德博学的专业艺术教师。为此,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和艺术实践。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还设立公共艺术教育部,负责为全校非艺术专业学生提供公共艺术课程,确保全校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美育教育。以专业艺术学院为抓手,通过其丰富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有效推动全校美育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剧场管理,加强学校美育资源建设

我校共有专业剧场3个,座位数近2000个,演出设备设施完善,可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多功能厅7 个,学生活动室4个;专业电影院座位数700余席,为学生开展各类艺术活动,进行艺术实践,夯实硬件基础。2025年,音乐厅、霞棐剧院、上师大剧场共举办演出、会议、排练等活动近500余场次,播放电影180余场次。为校内外重要活动提供场地保障、技术保障和服务保障。定期对剧场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剧场的有序、高效运营。开展剧场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安全讲座,为师生们普及剧场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巧。

联合木槿校园影院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主题电影展映活动。通过“映前导赏+经典观影+映后交流”的方式,以引领师生重温历史,固本培元,深植家国情怀,同时为校园文化注入磅礴而厚重的精神力量。本年度共开展《731》《八佰》《南京照相馆》《志愿军:浴血和平》等电影,共14场,覆盖学生人数共5000余人次。

三、规范剧场管理,加强学校美育资源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由校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学生艺术中心牵头,依托我校专业艺术学院师资优势,在全校非艺术专业学生中开展“艺术通识实践课程”,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有规模的学生艺术团。2025年上半年学生艺术中心共顺利开展并结课6门艺术通识实践课程:中国诗词歌曲演唱与实践、泊乐合唱团合唱与实践、弦悦团表演与实践、古筝乐团艺术实践、打击乐表演与实践、小号表演与实践。2025年下半年顺利开课9门,其中新增朗诵艺术与舞台表现、昆曲曲唱艺术、世界古代艺术史与艺术鉴赏3门新课程,全年累计服务师生群体数百人,让非专业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艺术技能提升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艺术团队建设,创设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长期以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生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艺术活动管理机构、创建特色项目,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各学院相关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

2025年,我校共有学生艺术社团55个,其中专业艺术团10个,非专业艺术团45个,涉及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门类,覆盖全校艺术专业、非艺术专业学生4000余人。其中,市级艺术团5个,分别为上海师范大学青年交响乐团、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上海师范大学青年管乐团、上海师范大学行知合唱团、上海师范大学舞蹈团。各艺术团每年定期举办专场音乐会,同时参加全市各类市级艺术活动,如市民文化节、上海夏季音乐节等。

在“寻逐梦春天里,团聚向未来”校园文化季开幕式暨春季社团游园会中,“传统文化社团体验区”集中展现了我校传统文化社团的独特风采,其中互动体验环节让同学们能够亲自动手,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此次活动共计78个学生社团参与,吸引了超过2000名同学游园,成功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社团文化氛围,持续激发了校园社团活力。

团委深入落实学生社团“一社一品”项目立项与监管,加速推进优秀社团内涵式发展、优秀社团活动项目式发展,共有50个项目成功立项,涵盖形式多样的社团特色文创,同时孵化了一批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沪上情延绵——续写青年与上海的故事”上海师范大学第七届“青春演说家”演讲比赛、上海师范大学第三届模拟政协提案大赛等优秀活动。

同时,我校社团在校内外活动中屡获殊荣,其中“顾绣学塾”的“针舞线歌——顾绣非遗展演盛事”案例入选文旅部2025非遗传播创新案例;“楼兰剧社”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中脱颖而出,勇夺3个奖项;“Makalody阿卡贝拉清唱社”在2025“缤麒麟”阿卡贝拉音乐展演中荣获“组委会特别奖”。此外,校团委社管部还积极协助推进社团参与校外活动,如泊乐合唱团亮相第三届中小学乡村教师合唱教育及振兴研讨会,为社团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五、开展形式多样校园美育活动,丰富两校区校园文化氛围

2025年,我校围绕美育育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师生同歌・音动华章”“青春放歌・心动湖畔”两场月亮湖畔草坪音乐会,以自然为幕、以歌声为媒,辐射全校数千名师生;食堂“劳动狂想曲”快闪音乐会打破场景边界,让艺术融入日常;“国粹流芳・粉墨书香”戏曲展示、“高雅艺术进校园”昆曲导赏及京剧折子戏演出,为师生搭建起亲近传统、感受经典的优质平台。

“上海师大·印象”校园文化展示季围绕“春之风、夏之荷、秋之叶、冬之雪”主题,累计开展原创话剧、艺术市集、校园快闪、沉浸式民族歌剧等展览展演近10场次,通过照片直播、短视频发布、新闻推送等吸引超10万人次关注,受到央视新闻、光明日报、文汇网、周到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学前教育学院成功申报并开展“师大・陶立方——‘3C’美育浸润模式工作坊”,与学校博物馆协同合作,构建“文化探索(Culture)×工艺实践(Craft)×创意产出(Creativity)”的立体化美育模型。工作坊通过系列讲座、博物馆实地研学、陶艺制作实践、主题创作等环节,累计覆盖100余名来自各个学院的学生,打破学科与专业界限,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打造“美育润心童创未来”特色品牌,开展“花诉心语”心理健康海报比赛、“花点时间・童趣春天”毛毡手工、“瓶语心愿”浮游瓶制作、“童心绘梦”创意绘本比赛等活动,借助艺术创作助力学生情绪释放与心灵成长,开辟美育与心理育人融合的新路径。

影视传媒学院以“艺术思政+实践育人”为核心,打造多元校园美育活动体系:全年推出40场高质量演出与大戏,涵盖毕业大戏、期末汇报、国外经典剧目片段展演及原创话剧等,为师生提供沉浸式艺术体验;原创校园话剧《张桂梅》在校园“艺术森林”上演,以时代楷模事迹传递精神力量,该话剧还获第九届“汇创青春(戏剧舞蹈类)”一等奖并入围上海校园戏剧节;情景诗朗诵《抗战家书》在校园相关纪念活动中展演,以艺术形式传承红色文化;此外,学院还联合艺术场馆推出“龙华魂”情境党课三部曲,虽部分演出在校外场馆开展,但作为学院核心美育项目,其育人理念与成果也辐射校园,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美育内容与形式。

美术学院的“画”语润心跨学科美育浸润工作坊开展2次校园美育浸润活动,以非遗剪纸与皮影为核心载体,搭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活动特邀桂林班皮影戏传承人沈明泉、非遗“株洲剪纸”第六代传承人李子傲,两位传承人系统讲解非遗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现场演示制作技艺,带领学生亲手体验光影叙事与剪纸创作的乐趣。活动吸引学前教育学院、旅游学院、美术学院等多学院不同专业学生参与,大家怀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齐聚一堂,在动手实践中深度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跨学科交流中拓宽文化视野,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切实播撒进校园。

音乐学院以“美育浸润校园、思政融入实践”为核心,全年开展58场艺术实践活动,构建全方位美育浸润生态。推出“学思弦歌锦瑟江南”沉浸式音乐会、校友返校日实景歌舞专场《校园之约》,让艺术融入校园生活。结合节庆纪念节点,参与教师节表彰晚会、新生开学典礼等活动,以艺术传递感恩情怀与校园归属感。聚焦红色文化传承与传统文化弘扬,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音乐会”“经典留声·烽火交响”交响合唱音乐会,上演沉浸式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开展“邂逅清音·江南入画”非遗传承专场、古筝专场演出,在“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推出纪念冼星海聂耳专场、江南丝竹诗乐专场等10场特色活动,涵盖管乐、合唱、舞蹈剧场等多元形式。学院学生艺术团体频繁参与校园及各类交流活动,玉兰筝团、管乐团等累计校园表演超20场,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又为校园文化注入持续活力。

六、组织参与各类艺术竞赛,以赛促教以奖促教激励美育工作

2025年,我校师生在各类艺术竞赛中斩获佳绩,充分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各学院获奖情况如下:

学前教育学院在2025年第七届白玉兰国际音乐节・钢琴大赛上海赛区初赛中,国内考级作品组演奏级二等奖1项。

影视传媒学院项目《从课本剧出发:大中小学戏剧思政的一体化建设与探索》入选2025年上海市教委“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大中小学艺术思政一体化视域下中小学戏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获2025年基础教育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周胜南编剧作品《觉醒青春》获2025年上海市红色微剧本大赛优秀原创剧本奖;朗诵《我的爸爸》(纪念航空英雄罗阳)获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第七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上海赛区大学生组二等奖;指导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紫竹校区)初级中学朗诵《匆匆》获2025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闵行区(戏剧-朗诵)初中组金奖;指导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第三学校课本剧《家园》入围2025年第四届上海校园艺术节入围节目展演剧目;2022级表演(师范)本科班学生共同创排的话剧《灰阑记》,在第十二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第六届大学生戏剧展演中获“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

音乐学院在“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中,“玉兰霓裳”玉兰筝团重奏作品、“云想花想”民族器乐学生作品均获相关赛事奖项;学生在各类音乐专项竞赛中屡获佳绩。

七、搭建美育实践平台,强化美育实践育人机制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精神,持续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精品化,“多角度、多梯度、多平台”为学生搭建美育实践平台。

(一)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开拓艺术惠民全新领域

影视传媒学院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与艺术惠民实践,以专业优势赋能基层发展。学院组织师生团队深入乡村地区,通过影像创作记录乡土文化脉络,拍摄乡村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及特色产业相关纪录片、短视频,既留存珍贵乡土记忆,又为乡村文旅推广、农产品宣传提供优质传播素材;同时,依托传媒专业特色,为乡村基层开展新媒体运营、直播带货技巧等公益培训,助力乡村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拓宽增收渠道。此外,学院还与乡村学校、文化站合作,开展戏剧美育工作坊、影视赏析课程等惠民活动,将优质美育资源下沉基层,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彰显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为响应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号召,上海师范大学乡村美术教育团队暑期赴冀豫两地开展“三下乡”实践,以黄河文化为根脉,立足专业优势系统调研15处国保单位、8项非遗技艺及4位非遗传承人,提炼两地核心文化符号破解乡村文化“同质化”难题,通过“技艺体验+文化解码+场景沉浸”课程体系与“研学+在地消费”模式,推动乡村美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活力,践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使命。

音乐学院开展公园主题功能拓展项目——沉浸式音舞诗画表演“桂林小满·最忆江南”、奉贤言子书院沉浸式实景歌舞剧《先贤春秋》文化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启动仪式、徐汇区统战部民族团结地校共建等活动,拓展了长宁、闵行、浦东以及湖北、贵阳等15家基层艺术惠民基地,持续推动艺术资源下沉基层。

(二)激活美育第二课堂,加速大中小一体化进程

影视传媒学院深化“高校和中小学”“高校和艺术场馆”的美育联动机制,与上海多所中小学共建美育实践基地,专业教师带领表演(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定期前往合作中小学开展戏剧美育工作坊和社团指导,参与学校戏剧社团建设与课程开发,推动社团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发展。

美术学院升级“艺术森林”“无形画廊”两大校内美育空间,全年举办多场次主题展览,展出师生作品400余件。延续毕业季特色品牌,举办“2025艺术森林市集”公益展卖活动,汇集230件学生作品,涵盖多元艺术类别,收益部分捐赠公益教育项目,实现美育实践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在实践基地建设上,新增浦东群艺馆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美育志愿服务60余场。学院深化“新苗计划”,组织20名专业教师与研究生组建讲师团,为附属中小学提供中国画、书法等定制化美育课程及百余场“快闪”体验课程,覆盖10余所学校千余名“师二代”,成功举办首届上海师范大学基教集团“新苗计划”中国书画比赛,形成“课程教学+实践竞赛”的完整美育链条。

音乐学院以“教学成果交流+艺术实践”激活美育第二课堂,推动大中小一体化美育。一方面,组织春之声室内乐团举办公益音乐会,玉兰筝团、管乐团等学生团体累计在校园表演超20场,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开展“锦瑟江南”系列教学成果交流活动,走进上海市莘光学校、闵行第三中学、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等中小学,通过专场音乐会、艺术交流等形式,将优质美育资源下沉至中小学,助力中小学美育建设,形成“高校–中小学”联动的美育链条。

(三)依托市级艺术展演,构建多元化美育活动矩阵

上海师范大学展映历史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举办热门音乐剧《时光代理人》校园分享会;联合校团委推出月亮湖畔草坪音乐会、泊乐合唱团十三周年专场演出;策划打击乐快闪、女儿节传统文化体验等特色活动,协办博物馆美育快闪等大型艺术项目。重点打造"国粹流芳"戏曲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涵盖《智取威虎山》京剧导赏、昆曲武生行当赏析讲座、京剧工作坊等内容。创新开展跨学科美育浸润工作坊,成功立项"师大·陶立方——3C美育浸润工作坊"等6个特色项目。校艺术团受邀参与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及"和"之音——一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音乐会等重要演出,展现学校美育成果。

音乐学院深度依托市级艺术展演平台,打造多元美育活动体系。重点参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2025年3月艺术展示周期间,推出10场特色活动,涵盖“金蛇狂舞”纪念冼星海、聂耳专场音乐会、“青春之舞”管乐团专场、“玉兰霓裳”古筝重奏、“诗语江南”丝竹诗乐等,覆盖民族音乐、管乐、合唱、舞蹈剧场等多元形式;此外,还受邀参与第20届长三角民族乐团展演活动,以高规格市级展演为载体,既展现学院美育成果,也为师生提供高水平艺术实践机会,构建起“展演+实践+育人”的多元化美育活动矩阵。

八、探索艺术教育新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实践活动

作为“上海师大・印象”校园文化展示季演出,也是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校园文化空间育人建设项目”的子项目,学校精心打造沉浸式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以经典民族歌剧为基础,巧妙融入新时代共产党员视角,从剧本研磨、表演、声乐演唱、舞蹈编排到舞美设计,以艺术教学与实践协同的方式,结合徐汇校区艺术森林的场景,实现红色文化与校园空间的创新融合。不仅激发师生文艺创作的潜能,更让观众在熟悉的校园语境中感悟信仰力量,接受生动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实现价值引领与艺术实践同频共振。

学前教育学院创新构建“艺无止境,声生不息”的CPAA美育与资助融合模式,通过系统化的音乐、美工教学与名家讲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学生在钢琴课弹奏《我和我的祖国》,在美工课堂创作红军帽剪纸、井冈山衍纸画等作品,实现艺术技能传授、审美情操陶冶与价值观念引导的深度融合。

影视传媒学院开展多项特色美育实践活动,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原创校园话剧《张桂梅》在“艺术森林”上演,以时代楷模事迹为原型传递“燃灯精神”,获“汇创青春”一等奖并入围上海校园戏剧节;联合龙华烈士陵园推出“龙华魂”情境党课三部曲,聚焦抗战胜利80周年,通过三部系列作品的接续上演,让红色历史鲜活可感;情景诗朗诵《抗战家书》先后在上海教育系统主题活动及校馆藏档案影像展中展演,生动诠释伟大抗战精神,系列活动以艺术之力筑牢精神根基。

九、不断加强对外交流,打造师大“国际名片”

学前教育学院在环太平洋地区幼儿研究学会年会上,呈现“童展风采童梦启航”师生文艺汇演及学生作品展,106名师生参与,表演涵盖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舞蹈、器乐节目,展出百余件包含传统工艺元素的手工作品(如创意绘本、环保雕塑),获国内外专家高度赞誉,成为学院美育成果的“国际名片”。

十、开展上海学生舞蹈联盟系列活动,加强学生舞蹈美育工作

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我校作为上海学生舞蹈联盟盟主单位于2025年开展了“舞动青春・民族韵——高校舞蹈团交流演出”和“民族舞蹈工作坊——优秀民族舞蹈剧目校园传承与推广”等活动,面向全市各高校征集优秀舞蹈作品和舞蹈创新项目,进行现场展示活动,并邀请专家陈飞华、宗克惠对各高校的舞蹈创编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沪迪同心,舞动高原”舞蹈文化使者浸润计划,协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师生,奔赴云南迪庆州,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舞蹈文化交流活动,搭建起沪迪两地文化交融的桥梁,助力乡村美育振兴。

2025年上海师范大学美育工作在上海市教委和艺术教育委员会及其他兄弟院校的关心帮助下,在全校各部门、各学院协同努力下,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宗旨,围绕学校“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精神,创新美育工作模式,建构美育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学校美育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

2025年11月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沪ICP备0505206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