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届二次会议】2024年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25-10-28  作者:    浏览次数: 12  

奋发奋进谋发展 善作善成开新局

向着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奋力进发在第十届教代会暨第十五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袁 雯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委托,下面由我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24年学校主要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之年。一年来,全校师生员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十四五顺利收官和十五五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

  1. 坚持育人育才,全力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五育融合并举,着力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入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支持计划。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论课6门、个论课1门,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实践教学。护航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强化科创育人,在第十九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中获突破、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中获二等奖。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师生在上海市学生运动会中摘金夺银。注重以美育人,在全国第七届大艺展中获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广泛开展劳动育人实践。

教改纵深推进,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卓越师范生培养三年行动方案,率先推出首个面向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教师教育大模型。稳步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开设国内最早列入师范生必修课的教育家精神课程入选上海市第一批 AI赋能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高校,15门课程获批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AI+课程、实验实训实践课程立项数位居上海高校第一。1本教材入选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市属唯一高校)。获批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工作案例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力,获评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优秀风采奖、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招就协同发力,全力实现质量规模双提升积极探索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顺利完成本研招生工作,2024年录取本科生5481人,硕博研究生3892人。以赛促就、以赛赋能,承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课程教学赛道总决赛,获特别贡献奖、银奖。千方百计赋能毕业生充分就业,2024年毕业生人数再攀新高,本研毕业生8316人,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58%,获评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

  1. 创新创优,着力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对接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整合艺术类学科,成立艺术学部。获批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一级学科增至14个,专业博士学位点实现零突破。完成本轮9个上海市培优培育项目结项验收,启动下一轮培优培育项目前期谋划。圆满完成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理工农类专业本科招生比例提升至38.5%。对接三大先导产业,积极申报生物制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新专业。

以科研创新为引擎,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获批上海市亚毫米波天文前沿科学研究基地、首批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有效支撑我校相关学科建设与内涵发展。国家社科基金立项56项(重大5项),其中教育学重大项目获批2项,全国高校排名并列第一;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0牵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参与12项。5项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并首次荣获一等奖。获评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新发表1篇《科学》、8篇《自然》子刊,学校CNS正刊论文发表数量继续领跑市属高校。文摘月刊改版顺利完成,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1. 师道师者,奋力夯实发展第一资源

唱好师德师风主旋律,引领师道传承方向标把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举办师道永恒:2024年教师节表彰暨师德师风建设月主题活动,赓续师大70年师道传承,弘扬高尚师德,树立师表典范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案例入选市教卫工作党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入选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国情教育基地(培育)建设单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青教赛一等奖、上海市教学能手”“申教名匠”“贤城工匠等殊荣。

弹好引育聚留合奏曲”,构筑人才汇集新高地全年引进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57人次,教师获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讲席学者、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等,实现国家级人才自主培养突破。博士后工作扎实有效,1人入选国家级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批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项目26项。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有力,新增4支团队。

搭好管理服务戏台子,护航教师发展全维度”。完善1+N职称评聘体系,加强对新修订制度贯彻落实。推进全过程、全周期、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增设教育教学系列。深化全生命周期成长助力工程组织开展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赋能教师成长成才。提高人事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推进人事业务一网通办平台建设,修订教工手册、博士后服务手册等。教师在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演中再创佳绩。10人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同比涨幅近50%

  1. 坚决对标对表,大力服务国家地方战略

发挥优势精准发力,服务人民城市建设。助力上海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4个项目入选行动方案重点工作任务。服务教育强市建设,承办上海高校新教师培训、新任辅导员培训、上海市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测等重大项目,深化与嘉定、青浦、奉贤等地区的合作办学。爱心学校传承接力,为首次开办的上海市小学生爱心寒托班精心设计、培训开班第一课。举办第二十一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全面展示上海教育改革实践最新成果。两所附属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老年大学获评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

彰显特色蓄势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助推中西部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拓展沪黔、沪蓉、沪滇、沪琼教育合作内涵,第三批援疆团队启程接力,深度参与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促进沪港教育融合发展,承办香港教师内地学习项目。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工作案例入选《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坚持为教育决策献声、为人民满意献力、为学术研究献智的智库建设导向,全球城市研究院再次获批上海市重点智库,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再次入选上海市高校一类智库,市教卫工作党委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落户师大咨政、启民、育才能力持续提升。

扎根上海融通中外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与18个国家地区22所高校和机构签署交流协议。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作,承办海外华文教师培训项目。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承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会议、中小学校长国际研讨会、第四届全球教师发展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开展一带一路、非洲、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师教育培训。学校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非大学联盟,顺利通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再认证。教师作为核心专家参与教育部全球教师发展学院的方案论证与架构设计工作

二、学校在民生保障方面作出的努力

(一)优化资源配置,校园服务保障更加高质高效

两校区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徐汇校区拓展工程、奉贤校区(旅专)新建综合实训楼项目竣工验收,奉贤校区教学大楼、学生公寓项目有序推进,奉贤校区拓展工程项目顺利获批,项目工程获评上海市文明工地、上海市优质结构证书等。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全年在建面积11.4万余平,修缮面积8万余平,历史性实现两校区宿舍空调全覆盖图书馆焕新开馆,蝉联5星级图书馆称号。校史馆重张开馆,博物馆入选上海市文化艺术场馆现场教学基地。后勤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建设深入推进,幼儿园获评上海市安全文明园

(二)回应师生需求,民生福祉更加可感可及

丰富师生文化供给,开展草坪音乐会、艺术森林校园文化季、师生运动会、教职工文体协会活动等多彩校园活动。关心关爱离退休教职工,离退休工作部(处)荣获2021-2023年度上海市高校系统退管工作示范单位。改善教职工福利,开展暑期疗休养、福利慰问和保险理赔等暖心工程,协助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就读。精心开展师小囡暑期活动营和香樟爱心学校,服务教职工子女500余人次。关心关爱困难师生,全年发放爱心基金、国家助学金、社会类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8162.93万元,惠及101294人次;向2649人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共计3900.16万元;向10375人次发放校内勤工助学工资,共计449.89万元。

(三)畅通沟通渠道,和谐校园建设更加有力有为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编制合同管理规范指南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技术规范指南,修订合同管理办法。健全多元治理体系,顺利完成工会、妇委会换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畅通民主参与和沟通渠道。汇聚发展合力,新成立3个地区校友会,校基金会再次获评5A级社会组织。落实安全稳定责任扎实推进保密、信访、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心理健康等工作,共建平安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4年是学校奋进教育强国征程中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奋发奋进勇毅前行我们隆重庆祝建校70周年,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出席大会并调研,为全体师大人鼓舞了砥砺奋斗的坚强决心,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广泛力量。我们胜利召开第八次党代会,擘画了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宏伟蓝图,为学校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我们2024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取得应用研究型高校综合排名第一、重点任务排名第二的好成绩。我们紧扣部署要求,全力支持配合全面接受政治体检高标准完成上海市委对我校的巡视工作学校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拼搏奋斗,离不开离退休老同志、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这里,我要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每一位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三、2025年学校重点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年是学校全面落实第八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十四五总结收官和十五五谋划布局之年当前我们身处百年变局深度演进、快速迭变的新阶段。如何直面改变、积极识变、主动应变,已经成为大学发展面临的关键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将以上海高校一校一策综改方案编制为核心以全力争取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为突破,坚持以系统思维谋划全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切实提升谋大局、抓落实、促发展的能力水平,更好地把行动成效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落实年初工作要点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年,学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提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健全全域大思政体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有效运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结果,全面修订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扎实做好卓越师范生培养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工作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联动,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配度,全力助推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锚定办学评价导向,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科学编制强服务、强贡献导向的一校一策综合改革发展方案。以科技发展和国家需求为牵引,持续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优势学科争创双一流。加强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全力完成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谋篇部署十五五发展规划。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强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建设力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附属学校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工作,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质增效,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三)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强化师德师风全过程把关,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用足用好国家和本市各级各类人才政策,健全人才梯队全链条培育支持体系。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岗位分类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出台新增系列和教学型正高职称评审办法探索更加灵活开放的人事政策,深化全生命周期成长助力工程,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静心从教。

(四)加强人工智能融合,领跑教育发展新赛道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育人模式、科研范式、校园治理等整体性、创新型、规模化实践,提高师生主动学习、充分领会、熟练运用智能工具和研究方法的意识和素养。促进人工智能与学科加速交叉融合,打造人工智能与学科专业融合课程,构建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加快校院两级一网通办平台技术升级和功能拓展,搭建基于大模型的智能服务平台,推动校园智慧治理取得新突破。

(五)夯实资源保障体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进一步优化两校区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奉贤校区大保障系统功能。确保奉贤校区教学大楼、学生公寓项目按期保质完工,稳步推进奉贤校区拓展工程项目建设认真做好香樟苑、紫薇苑北侧、部分学生宿舍等修缮项目有序更新宿舍楼热水淋浴设施,实施两校区地下管线及道路维修工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和内容供给,更好满足师生发展需求。发挥工会、妇委会、学代会等桥梁纽带作用,提高离退休干部服务保障水平,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校园治理共同体。推进图书馆、后勤、档案文博数字化建设,提升校园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奋进教育强国逐梦师大未来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当前,“一校一策综合改革正待我们精准定位、凝练特色,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更需我们全力冲刺、奋力一跳。历史将接力棒交予我们,站在新的更高起点,让我们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信念,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自觉,奋发奋进共谋发展、善作善成拓新局让我们向着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奋力进发,让我们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沪ICP备0505206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