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正式公布,全市共确定4名学术贡献奖、19名学术新锐奖、59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和417项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拟表彰对象。
我校在本届上海市哲社奖中获得学术新锐奖1名,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7项。
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奖获奖名单
序号 | 成果名称 | 申报人 | 所属学院 | 获奖等级 |
1 | 中国傩戏发展史及艺术形态研究 | 朱恒夫 | 影传 | 一等奖 |
2 | 中华礼制变迁史 | 汤勤福 | 人文 | 一等奖 |
3 | 世界史与当代中国 | 陈恒 | 人文 | 一等奖 |
4 | 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第二版) | 徐时仪 | 人文 | 一等奖 |
5 | 教师表现性评价的困境与超越 | 孔令帅 | 教育 | 二等奖 |
6 | 乔治·舒尔茨与美苏中导谈判 | 刘子奎 | 人文 | 二等奖 |
7 | 《伶州鸠论“律”疑案解谜》(上、下) | 刘正国 | 音乐 | 二等奖 |
8 | 如何助子成龙?——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 | 许丹红 | 哲法 | 二等奖 |
9 | 中小学教师编制的理论逻辑与治理思路 | 李廷洲 | 教师中心 | 二等奖 |
10 | 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9) | 宋丽娟 | 人文 | 二等奖 |
11 | 中国外资银行百年史(1845-1949) | 宋佩玉 | 人文 | 二等奖 |
12 |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选送 | 张民选 | 教师中心 | 二等奖 |
13 | 20世纪非洲史学与史学家研究 | 张忠祥 | 人文 | 二等奖 |
14 | 积极共同经历促进师生关系的机制:情感联结的中介作用 | 陈宁 | 心理 | 二等奖 |
15 | 文本关系中的诗意——论苏轼诗歌中的“异时文本组” | 姚华 | 人文 | 二等奖 |
16 | 教育即终身教育——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终身教育变革 | 袁雯 | 教育 | 二等奖 |
17 | 列宁对俄国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贾淑品 | 马克思 | 二等奖 |
18 | 合同形式主义的演进及其影响—消费者保护的视角 | 高庆凯 | 哲法 | 二等奖 |
19 | 美国反恐话语批评研究 | 高航 | 外国语 | 二等奖 |
20 | 19世纪初美国工人阶级的性别矛盾 | 蔡萌 | 人文 | 二等奖 |
21 | The voiced and released stop codas of old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 潘悟云 | 人文 | 二等奖 |
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新锐奖
本届获奖情况,从学科来看,教育学、心理学5项;世界历史5项;语言学3项;中国历史、中国文学、艺术学各2项;法学、社会学、马列·社科各1项。从学院来看,人文学院11项;教师教育中心、哲学与法政学院、教育学院各2项;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心理学院、音乐学院、影传学院各1项。
部分获奖人及成果简介
学科学术类一等奖

《中国傩戏发展史及艺术形态研究》
朱恒夫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年8月
该书的创新之处:(一)清晰地勾勒了从周到当代的傩与傩戏发展历程,总结了它的运行规律;(二)对傩戏的要素和主要种类做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它的艺术特质;(三)以主要篇幅探索了傩舞、面具、赛社、姜女戏、目连戏、香火戏、师公戏、阳戏、地戏、萨满、羌姆与藏戏以及撮泰吉、七月跳会、咚咚推、毛古斯、九祭献、跳於菟等历史与艺术形态。(四)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傩戏的方略。
如何既能保护与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又能抑制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它对社会的副作用,建议:政府应严格控制傩戏传承艺人的人数和傩戏戏班的数量,但同时也要严格地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保障戏班和艺人的生存;应要求傩戏班社完整传承傩戏演出的仪程,但尽量减少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傩戏演出,尤其是到一家一户旨在请神驱邪逐祟的演出。要增强仪式性剧目的艺术性、趣味性,在保持傩戏特色的前提下,增加娱乐性剧目。要对仪式性剧目进行适度的改编,减少那些繁琐的请神、娱神、送神的内容;要充分利用傩戏对于今日仍有价值的元素,如神话传说、民俗事项、故事的结构布局、唱词的造句方式、唱腔、面具、运用特技以塑造人物以及引导观众进入戏剧情境的方法,等等。

朱恒夫教授
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首批二级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专业杂志《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研究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马工程”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史》首席专家之一、国家哲社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与国家哲社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史(上海卷)》《当代戏曲生态现状与发展研究》(在研)首席专家。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学部部长,三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中国民间文艺理论著作奖“山花奖”一等奖、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一等奖等,专著《中国戏曲剧种研究》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代表著作有《目连戏研究》《滩簧考论》《中国戏曲美学》《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昆曲美学纲要》《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后六十种曲》《中国傩戏剧本集成》《红楼梦通俗文艺作品集成》《古来戏曲的新生之路》等,另发表论文270多篇。创作剧本有《医圣》《阿Q》《大丈夫被休》《岳飞杀舅》《红帮裁缝》《薛宝钗》等。

《中华礼制变迁史》
汤勤福总主编 中华书局 2022年6月
该书首次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从先秦至近现代的礼制变迁,提出中国礼制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前礼制时期、王国礼制时期、王权礼制时期和集权礼制时期,每时期又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与传统礼制研究按朝代划分为六大块完全不同。此书采纳详近略远原则,紧扣各时期礼制变迁的基本线索,抓住重要礼仪,选择一些前后有联系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礼仪形式加以研讨,以揭示中华传统礼制变迁的主要方面及其各阶段特点,同时也尽可能归纳出中华礼制发展之规律,揭示礼制变迁与权力机构、社会政治集团、思想(宗教)、民族关系、域外(国外)影响、社会演变等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探讨中华传统礼制的价值与意义等。注重将礼制变迁与社会演变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礼制演变实质上是社会变迁在制度层面上的反映,注重礼制变迁过程。如先秦时期礼制的传承、唐代之后庙学体制与社会教化、礼制与古代政治斗争的相互关系等等,都有重点讨论。又如唐宋礼制下移与乡约、族规、家礼研究,也在唐宋元明清各章节中作了系统探讨,尤其抓住朱熹《家礼》在各朝代演变,对宋以降的民间士人的私修礼书活动作了深入研究,揭示礼制对下层百姓的影响。对学术界研究较少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礼制作了较深入研究,填补了空白。

汤勤福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讲座教授。中华朱子学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名誉副会长。1991年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德国慕尼黑)。曾应邀赴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讲学。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个人专著如《宋史礼志辨证》《朱熹的史学思想》等13种,主编或参编著作18种,点校古籍20余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

《世界史与当代中国》
陈 恒 著 商务印书馆 2023年12月
成果简介:
全书40 余万字,从区域史、史学史、城市史、知识史四个维度对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挖掘,梳理了学术脉络。总结了中国世界史的成就,对比了与现代学术的差距,并指出了我国世界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全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世界史研究从发,总结域外研究经验,对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类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与物质、经验与观念,让我们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深入理解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当然,我们也可以改造、完善甚至超越这些传统。如果我们要形成新文明的话,就必须研究外部世界的形成,研究域外知识生产的来龙去脉,汲取其中的经验、方法和教训。比如,如何看待近代五百年?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如何看待这是一个从多样的、魅力的世界到乏味的、单调的全球化过程?诸如此类的重大历史问题、理论问题、现实问题,书中各处都有涉及,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上述几点便是本书叙述的主线,涵盖了世界史前沿领域的一些主题,既有思考性的文字,也有评述性的学术点评。全书不仅丰富了传统史学史的内涵,而且从不同维度梳理它们作为学科研究领域的起源、嬗变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文章大多基于学术史的角度去思考,出发点是世界,落脚点是中国,既有世界史研究的心得体会,也有关于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关怀指向。
获奖人简介:

陈恒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西方城市史。著译《世界史与当代中国》《历史是什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读书》等刊物上发文多篇。主编《世界历史评论》《都市文化研究》等杂志,主编“光启文库”“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等丛书。

《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修訂第二版)
徐時儀 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年1月
该成果绪论20 多万字,贯通三种音义探源抉微,廓清各本间错综复杂的源流关系,剖析东汉至唐宋的语言演变,尤其着重辨析俗字和俗词的形音义演变线索,认为汉语史研究不仅应勾勒描写语言变化的事实,而且要解析演变的原因、制约演变的条件和演变规律等,补正了前哲时贤所释词语的疏失,拓展了词汇扩散理论,指出同一文献不同文本的异文也可据以考察语言演变过程,系统论述了佛经音义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价值。校勘部分1 万多条校注30 多万字,以丽藏本为底本,以碛砂藏、敦煌吐鲁番和石山寺、七寺写卷等为参校本,逐词比勘各本异同,校正传本的错讹衍误,考斠了3 万多条词语。该校具有筚路蓝缕的拓荒性,在佛经音义整理领域有突破性创获,裨益哲社相关领域研究和建构自主汉语史研究知识体系,尤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季羡林题书名,徐文堪序称“这无疑是佛经音义研究史上的空前盛举,对佛学、文献学、语言学研究而言都是大功德”“其所成就定将长存世间,嘉惠来学,归于不朽,则可以断言也”。2008 年出版即获学界好评,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和王力语言学奖。

徐时仪教授
徐时仪,博士,二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负责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辞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史。主要专著有《慧琳音义研究》《汉语白话发展史》《佛经音义研究通论》《玄应和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朱子语类词汇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学》《汉语白话史》《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学海先飞》等。其中《朱子语类词汇研究》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中国语文》《文史》《历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世界宗教研究》《文献》《文学遗产》《敦煌研究》等发表论文200多篇。多项成果多次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王力语言学奖和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