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中国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在我校正式发布,与会者来自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托幼协会、上海市妇联、中国福利会、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陶行知研究会、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徐汇区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英孚教育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托幼杂志社、上海三民文化艺术中心、天华学院儿童教育发展研究院、耀华国际教育学校、上海育星教育集团、上海育苗教育集团、上海承大网络科技公司、吉的堡教育集团等各个单位。
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对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十分关注,热议不断。发布会当天,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东方早报、劳动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海日报、东方教育时报、青年报、上海教育、上海托幼、当代教育周刊、中国新闻网、中青在线、上海教育新闻网、海外学人、上海教育电视台等近20家媒进行采访报道。本市部分民办和公办幼儿园及小学,其中包括接受调研的幼儿园和学校也派代表到发布会现场。校宣传部、社科处、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编辑部、团委、校友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出席了发布会。还有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志愿者代表以及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等。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陆建非教授介绍了研究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报告的概要。上海市托幼协会秘书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胡育,上海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原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龚珮珮,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市妇联和中福会的老领导王禄宁,上海育星教育集团总经理、上海青浦区行知幼儿园负责人张路,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副会长周纪平,上海市妇联家庭儿童部部长顾秀娟,上海承大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当代教育周刊主编王健先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燕分别对研究报告作了点评。他们一致认为报告填补了对这一特殊群体子女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空白,研究团队坚忍不拔,求真务实,有担当、有远见、有爱心。在研究的广度、深度、信度和效度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标准,探究的视角犀利、多维,警醒。对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等都市的相关幼儿园、托儿所、看护点等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样和案例调研。研究报告有很多创新之处,例如,就研究视角而言,此研究综合人口密度、经济、文化、移民流动性等多重特征来界定“都市”这一概念,并着重研究符合这些特征的部分典型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又如,从研究范畴上看,研究人员不仅仅局限于从教育学层面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而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文化学等多个侧面,还原都市流动儿童教育发展的真实状况,涉及社会经济、人口结构、文化生态、资源配置,甚至舆情民意等方面。点评专家特别指出,研究团队从“人”受教育必经的几个关键阶段出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后义务教育三个阶段展开系统性研究,实属不易,而且这种研究不仅是单一的现状调查,更注重在现状数据分析基础上挖掘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规律和机理,探寻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报告还设有特别章节,详细介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有效举措,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实证依据。同时,在附录中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政府文件,如公告、通知、制度、规划、标准、评估、总结、统计数据等,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和研究价值。附录中的各类推荐文章,值得一读。专家们对研究报告也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下一个课题《中国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及后续发展研究报告》寄予厚望。
副校长高建华作了总结讲话。他高度赞扬了研究团队的战略眼光,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并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对这类项目予以大力支持,使我校的应用文科研究更加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 摄影:宣传部 编辑:新闻中心)
相关报道链接:
中青在线:决不让大都市务工人员子女成为“失落的一代”
新民晚报、新民网:大都市外来务工子女幼教矛盾突出 无奈老乡教老乡
新闻晨报:四成外来务工家庭 学前儿童没有书桌
青年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问题多: 教师流动性大 生源质量弱
上海日报:Recruitment challenges at migrant kindergart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