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
——在上海师范大学第九届教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朱自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委托,由我代表学校向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2018年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工作报告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坚持科学发展,2018年学校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绩;第二部分,坚持以人为本,学校在保障民生方面所做的努力;第三部分,2019年学校主要工作的思路。
一、2018年学校工作回顾
2018 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眼于学生的切实需求,以人生导师、成长有约、朋辈教育、网络思政、园区思政等途径,实施“精准思政”,育人成效不断显现,“学思激励计划”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建设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推动一流本科建设,入选首批上海高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教学成果奖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市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特等奖3项,名列市属高校前茅。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走向深入,成果不断显现,获上海市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生成果入选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案例库案例4篇;获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项12 项,创历史新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中位列榜首。招生和就业工作取得实效。本科生生源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春秋两季共录取本科生5065名;推进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共招录博、硕士研究生3073名。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全校本、硕、博各学历层次的平均签约率较2017年相比提高3.84%,毕业生就业率98.39%,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均实现较大幅度提高。
(二)坚持学术引领,加快内涵发展
积极申报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推动中文、教育学科进入支持行列。完成新一届学术组织换届,“教授治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基本完成理工科学科布局和院系建制调整工作,新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学科优势更加凸显。数学、材料、化学和工程学4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校QS亚洲排名大幅提升,是唯一一所进入大陆高校前50的地方师范院校。在“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六成学科排名上升,世界史排名第四,音乐与舞蹈学跻身前5%。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上海市首家重点智库、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验室等。我校教授课题组在Nature、Science等全球顶级科研刊物上接连发文,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在国内外的科研影响力。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数保持高位运行。市哲社成果奖一等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并再获学术贡献奖。
(三)优化人才布局,落实人才强校
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入开展师资队伍提升发展战略、教师学术荣誉体系、薪酬体系、人才金字塔建立以及高层次人才攀升计划的研制工作。以分类评价为导向,修订完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任实施细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决策咨询成果得到认可,技术成果转化型教师的分类指导得到体现。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并举工程,新增*1名、国家杰青3名、****5名;教学科研人员增加130人,具有正高职称、来自海内外一流大学的教师明显增多,聘用各类兼职教师540余人,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稳步改善。加强教师全过程培养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5名教师成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等高层次资助项目,3人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加强青年学者、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优秀青年教师梯队建设,获上海高校青教赛一等奖2项。积极争取市区两级住房资源,有效解决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短期住房困难;精准对接人才服务保障需求,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四)扩大对外开放,拓展交流内涵
学校积极争取并搭建外事战略驱动与交流平台,与英国共同发起“现代地方大学国际联盟”,入选“沪港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与美国、德国、博茨瓦纳等14个国家(地区)的23所世界名校或地方强校签署合作协议,国际化办学程度不断提高,国际高端师资比、国际高端学术会议数量均实现提升。主动适应国家战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大学交流版图,全年新增“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合作高校10余所;在本年度留学生生源地的91个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到了90%;承办第三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行政人员高级研修项目,努力培养知华、友华的教育行政官员、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全年公派出国(境)团组363个,比上年增长5%;共计623人次,比上年增长11%。
(五)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服务能级
以实施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契机,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展师范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启动以“自主激励、本硕一体”为主要特征的“世承学子”3.0版培养。师范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国各类师范生教育教学赛事中荣获佳绩。举办第一届长三角教师领导力训练营,深度参与并引领区域卓越教师培养。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生高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有效开展师范生国(境)外研习交流活动。积极推进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建设,在团队建设、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承担教育部“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国培计划”、上海市民办高校“强师工程”等项目。依托教师教育优势与特色,努力拓展教育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学校教师教育影响力。规范继续教育合作办学,严把非学历教育办学权和教学权,积极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二、学校在民生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
民生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学校一以贯之的重点建设工程。2018年,学校努力创建和谐校园,不断致力于改善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全体师生员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完善分配制度,提高教职工待遇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2018年我校的教学科研等内涵建设、硬件建设以及人员经费等得到有效落实。学校积极深化预算改革,预算编制整体质量逐年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更加科学。2018年学校预算执行率位居市教委系统预算单位排名第一。全年实现收入16.05亿元,比往年有所增长。全年教职工的薪酬收入普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推进民主管理,推动制度建设
通过教代会、双代会、学代会等制度,稳步推进群团工作,群众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扎实推进教代会提案工作,提案征集质量不断提高,办理提案效率明显提升,获得了代表较高的满意率。学校高度重视校学术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召开专题会议审议决策学校重大学术事项,在强化学术权利、推进教授治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信息公开,师生及社会民众知情权、参与权得到有效保障。不断强化二级学院目标管理、机关职能部门和直附属单位绩效考核等工作,广大干部、教师、职工的干事创业热情不断高涨。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学校获评上海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
(三)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校园建设
严格高效配置各类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推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确保满足教学需求、支持科研提升;加强实验室设施与安全管理,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完成徐汇校区东六宿舍等修缮工作,推进奉贤校区生物科技楼、综合实验楼项目等建设主体工作。图书馆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高水平大学能力有效提升。基本完成博物馆新馆基础建设,不断推进档案、文博的数字化工作,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加快推进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支持学校事业发展。扎实推进校企清理规范工作,稳步实现功能转型。推动资产管理能力提升,升级公用房管理系统,实现公用房资源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动态监管全校房屋、设备、家具及能源等资源使用情况。学校获评上海市花园单位。强化校园治安防控,积极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做好进博会等重大节点的安全工作,营造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四)努力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
完善师生医疗保障体系,认真做好师生体检、保险理赔工作。举办第十届“名医师大行”健康医疗咨询活动,沪上三甲医院专家医生来校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健康医疗咨询。认真做好暑期休养、春秋一日游等活动,为教职工子女免费开办暑期爱心学校和运动培训班,受到一致好评。
全年看望慰问教职工1000余人次,慰问暑期坚守岗位的教职工200人,加大对大病、高龄、失独、独居、空巢老人的关注和关爱。校爱心基金资助教职工211名,资助金额30余万元。学生资助方面,各类奖助学金受助人数13793人次,发放总金额2496余万元,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5243个(次)。开设英语四六级、普通话、计算机考级等免费培训惠及学生2000余人次。
回顾过去的一年,学校所取得的各项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与汗水。在学校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进程中,每位师大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爱岗尽责、勇于开拓、无私奉献,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展现了新时期师大人的精神风貌。在这里,我谨向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三、2019年学校改革发展的思路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学校进入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开局之年,以及实施“十三五”规划、推进综合改革的攻坚之年。在上海市教育大会上,李强书记指出,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上海即将制定出台《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和《上海面向2020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明确了上海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和实施路径。作为上海地方高校,我们更应该率先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因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努力写好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学校的工作任务已经明确,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坚定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学生“四个自信”。要落实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一流本科建设。要积极开展全学分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试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推进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以及高水平一流本科建设。要对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全面深化和落实我校“世承学子”3.0 版培养;构建“UGRS”融合培养机制,提升师范生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充分研判就业形势,全面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第二,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关键突破。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处于基础、核心和“龙头”地位,也是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从战略上谋划更长远的学科建设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形成特色优势学科。启动《上海师范大学深化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方案(2019-2023)》,按照“一院一策”的原则支持人文学院与教育学院相关学科建设,推进大文科学科布局调整工作。要进一步强化高峰高原学科的绩效评价,做好迎接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准备工作。推进专业学位点特色建设和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质量。我们要全力做好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力争高层次科研项目和获奖成果有新突破。
第三,深化人事改革,构筑人才高地。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围绕学科建设的总体任务,精心构建符合高水平大学运行需要的学术梯队。今年,我们将召开全校人事人才工作会议,谋划并落实人事人才工作。围绕学科建设整体战略,我们要推出高层次人才“攀升计划”,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和薪酬体系,引培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能够产出重大成果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要推进教师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出国(境)培育计划”。做好学校管理岗位新一轮聘任工作,积极探索职员职级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攀登计划”为抓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第四,加快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是一所高校全球影响力和对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对标国内外一流大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高层次、全球化、实质性合作为重点,切实提升国际化水平。要高质量推进国际联合实验室、“111”引智基地等国际科研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建设工作,打造全球教师教育的知识生产与创新平台;发挥“现代大学国际联盟”合作优势,承办联盟第二届峰会;推动“沪港大学联盟”合作落地,启动首轮沪港8 所大学师生交流项目。开展联合国SDG 青年领英项目,加大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力度。强化国际化管理队伍建设,建立院系和学科国际化办学评估体制改革。
第五,提升管理水平,释放改革活力。出台配套政策制度,系统落实《关于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着力规范各类权力运行机制,加大制度执行力度,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做好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推进学校信息公开。不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强化履职尽责管理,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与奖惩体系,加大考核结果的适用力。积极推进预算体制改革和财务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采购招投标工作,推动审计工作常态化,不断提高办学效益。进一步加大后勤管理与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完成服务保障与经营分离工作,清晰界定职能职责,同时保持人员稳定。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不断增强师生安全感。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提高支撑服务能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提高馆藏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全面完成“智慧校园”建设任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8,是硕果累累、鼓舞人心的一年;2019,更是我们勇攀新高、再创佳绩的一年,学校正式跨入上海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开局之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考验我们的定力和智慧。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贯彻新思想,相信在党委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