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19-03-01  作者:    浏览次数: 238  

2018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大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与四大品牌,按照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三步走”战略,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内涵式发展,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有力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深入实施“一流本科提升计划”。以《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为引领,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建设项目。教学成果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特等奖3项,在市属高校名列前茅。专业课程建设深入推进,成功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积极引导专业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启动国家专业认证建设工作。新增市级精品课程4门、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2门、优质在线课程2门,获批项目数位于市属高校前列。强化师生专业发展服务。以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载体,加强个性化的师生教学服务,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效果逐渐体现。完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以实施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为契机,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展师范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深化以“自主激励、本硕一体”为主要特征的“世承学子”3.0版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专四”通过率、优良率再创佳绩。在校学生获得“创青春”、数模竞赛、英语竞赛、创业竞赛等全国大奖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普遍提高。主动适应高考改革,不断完善春考、艺考招生。秋季高考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本科招生一本率保持较好水平。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破万,招生人数3073人,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更趋合理。研究生培养体系日趋成熟。以推动海(境)内外高端研习为途径,以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为抓手,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质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排行榜位列榜首。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教练计划,提升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学生成果入选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案例库案例4篇;获“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项”12项,创历史新高。学校获得首届上海市“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优秀组织奖。构建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课程思政改革显著。以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试点校”工作为抓手,加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获批多项市教委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初具规模。扎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眼于学生的切实需求,以人生导师、成长有约、朋辈教育、网络思政、园区思政等途径,落实“精准思政”。《“学思激励计划”资助长效机制建设》项目成功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市委高校思政工作专项督查工作组来校督查时,对我校贯彻落实情况给予了较高评价。教育部官网、新华社、《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给予系列报道。优化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学生平均就业率96.4%,毕业生签约率、升学率、教育单位就业率等均有所提高。学校获评全国学生资助优秀工作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等学校优秀组织奖。

二、以高水平学科申报为引领,凸显学术服务成效

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积极申报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科学做好学校进入高水平学科的论证工作,推动中文学科、教育学科进入上海高水平学科规划建设行列。基本完成理工科学科布局和院系建制调整工作,新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数学、材料、化学和工程学4个学科进入ESI索引序列。在“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六成学科排名上升,世界史学科排名第四。学校QS亚洲排名第226位,上升35-44位,是唯一一所进入大陆高校前50名的地方师范大学。数学、材料、化学和工程学4个学科进入ESI1%做好学位点建设工作。新增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共9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启动新一轮学位点建设,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完成教育部专项评估,完成39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和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合格评估自评工作,为下一轮学位点评估把脉。学科平台建设成果丰硕。顾绣传承师范教育基地获得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上海市绿色能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亚毫米波望远镜和探测技术”获批上海市重点国际合作专项。积极推进“植物分子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申报。深入推动上海师大联合科创中心,与中科院5个研究所联合培养人数达到113人。与宁波市江北区成立“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宁波研究院”,探索校企产学研合作新途径。学报获市文教结合“高水平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专项支持,大力申办新增刊物,形成特色期刊群。《学报(哲社版) 》位居“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第32名,在上海高校学报排名第2,在全国师大学报排名第4

三、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科研成果成绩斐然

科研立项稳中有升。文科方面,获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45项,立项总数居全国前列。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项,位居全国第28位。教育部项目获批13项,其中重大攻关1项。理工科方面,31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学校教授课题组成果首次在全球顶尖刊物《Nature》《Science》等接连发表论文,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在国内外的科研影响力。29项文科科研成果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8项成果获一等奖,并再次连获学术贡献奖。此外,教师科研成果先后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钱端升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智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家上海市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落户我校,为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服务和知识支撑。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光启书局”,共同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和智慧成果的出版推广。决策咨询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反映》、《决策参考信息》等报送53份内参报告,有6份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被上级主管部门采纳或被省部级领导批示。

四、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健全师德长效机制,强化教师工作部功能,将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等评价考核环节。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积极开展师资队伍提升发展战略、教师学术荣誉体系、薪酬体系、人才金字塔建立以及高层次人才攀升计划的论证工作;以分类评价为导向,制定“教学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并举,新增*1名、国家杰青3名等,入选曙光、浦江等人才计划数明显增多;教学科研人员净增139人,具有正高职称、来自于海内外一流大学的教师明显增多,聘用各类兼职教师540余人,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明显改善。加强教师全过程培养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多名教师成功申报国家留学基金等高层次资助项目,3人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加强青年学者、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优秀青年教师梯队建设,获上海高校青教赛一等奖2项等。积极争取市区两级住房资源,有效解决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短期住房困难;精准对接人才服务保障需求,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五、办学国际化稳步推进,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国际学术合作提质增效。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计划”基地,为上海三家地方高校之一。与英国共同发起“现代地方大学国际联盟”,入选“沪港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为我校外事工作战略驱动提供重要交流平台与体制机制保障。与美国、德国、博茨瓦纳等14个国家(地区)的23所世界名校或地方强校签署合作协议,国际化办学程度不断延伸,国际高端师资比、国际高端学术会议数量均创近年来新高。全年共接待国境外63个团组638人次来访;公派出国教师363个团组,623人次;1387名学生赴海外进行获得学分或学位的专业学习、社会实习或短期项目,师生交流人次均比往年有所增加。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留学生招生规模与奖学金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全年共招收来自91个国家的2628名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专业分布更为广泛。留学生校内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成立了国际学术联谊会。以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中国中心、神奈川大学中国中心等平台建设,打造中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提升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举办“利物浦在上海日”系列活动,扩大中英文化交融。开展丰富多元的校园国际文化体验活动。举办福山大学孔子学院10周年庆典,总结孔子学院办学经验,选派密苏里大学孔子学院、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任教,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中外文化交流,认真做好三所孔院教学管理。积极配合做好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各项教学工作。扩大“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大学交流版图。在本年度留学生生源地的91个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到了90%。主动适应国家战略,积极与沿线国家大学进行合作交流,全年新增“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合作高校10多所,覆盖俄罗斯、西班牙、智利、亚美尼亚、哥伦比亚等国。承办第三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行政人员高级研修项目,努力培养知华、友华的教育行政官员、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六、凸显教师教育特色,服务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以实施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为契机,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师范生教育培养质量。开展师范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深化以“自主激励、本硕一体”为主要特征的“世承学子”3.0版培养。11个师范类学院与14个班主任带头工作室一对一签约结对,加强师范生思政模式。师范生在美术教育、化学教育等全国各类教育教学赛事中捷报频传。成功举办第一届长三角教师领导力训练营,与长三角地区6所省属师范院校共同探索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动师范生国(境)外研习交流活动。助力上海教育经验全球推广。全力推进联合国教师教育中心建设工作,承担第三轮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APEC国家教育官员与中小学校长培训等多个国际组织政府的培训项目。先后接待博茨瓦纳、巴西等多国教育部来校学习上海基础教育经验。 深入做好TALIS2018TALIS-Video study测试、分析工作,为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与云南省教育厅等签署新一轮教师培训合作协议,以教育部“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国培计划”、上海市民办高校“强师工程”以及各类基金会公益培训等项目为载体,做好云南、贵州等地来校教师培训项目。努力拓展教育合作领域。分别与上海市的浦东、静安、奉贤、闵行、黄浦等区以及河南郑州、安徽合肥、江苏吴江等地签署或续签多项合作办学协议。发挥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上海市教育督导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为上海基础教育提供测量指标与决策参考。规范合作办学,严控办学权和教学权,积极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提升学校资源服务能力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前开展预算调研工作,开展学院财务管理培训,夯实学院财务管理工作基础。上线运行电子票据报销登记系统、特殊业务柜台首审受理流程改革等措施,大力简化报销审核程序。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流程,提高预算执行率,截至 201811月,执行率位居教委系统预算单位排名第一。加大各类专项资金统筹力度,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组织学习《政府会计制度》,组织骨干分批培训,参加市级竞赛获得市教委系统第一。继续深化绩效工资改革,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

加强房屋与固定资产管理。以巡视整改为契机,重新核定二级学院公用房定额,修订《公用房管理条例》,升级《公用房管理系统》,实现公用房资源的规范化、精细化。积极与市区两级住房保障部门沟通争取房源,强化周转房存量管理。合法合规做好采购招标管理,确保教学、科研需求。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推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动态监管全校房屋、设备、家具及能源等资源使用情况。获评上海市花园单位。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以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为核心,提升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学校数据中心资源,以“一网融合”工程为载体、以智慧校园应用建设为抓手,特别是加强智慧校园微信APP应用建设,为师生提供更优质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严格高效配置各类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确保满足教学需求、支持科研提升。完成徐汇校区东六宿舍等修缮工作,推进奉贤校区生物科技楼、综合实验楼项目和旅专综合教学楼等建设主体工作。加强图书馆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学术能力,师生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快博物馆新馆建设,继续推进档案、文博的数字化工作,发挥资政育人功能。继续深化后勤改革,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校企清理规范工作,成立南太湖创新设计中心等,服务学校创新创业。强化校园治安防控,做好进博会等重大节点安全工作,积极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学校关心困难师生,发放教工爱心基金、帮困金等共30.9万元,受助211人次;看望慰问各类教职工1000多人次,加大对大病、高龄、失独、独居、空巢老人的关注和关爱。发放校内勤工助学工资5243人次,资助金额252.79万元,发放各类社会奖助学金资助、生活补贴、困难补助等213.98万元,受助3555人次。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沪ICP备0505206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