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向谋发展 奋发奋进谱新篇
聚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第十届教代会暨第十五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24年6月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委托,下面由我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23年学校主要工作回顾
2023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砥砺奋进,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师大贡献。
1.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工作扎实推进
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个项目入选上海高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育名单。喜获“挑战杯”市赛“优胜杯”总分第一,9个项目获评国赛各类奖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力,获评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等,新增2项上海高校辅导员特色工作法。1100余人次学生在数学建模、创青春等国家级重大赛事中斩获佳绩,多
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多措并举优化人才培养。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凝聚共识,形成思想合力。启动首届研究生教育质量月活动,与6家单位签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育基地,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聚焦需求导向,加快专业迭代更新,新增“机器人工程”和“运动训练”专业,调减过剩专业,招生专业数降至78个。思想政治教育、音乐学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新增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上海市一流课程,12个项目获上海市本研教改立项,42门课程通过市级重点课程立项。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教材管理办法。
持续改进招生和就业工作。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招生录取工作更加严谨有序。2023年本科(含港澳台)录取5101人,硕博研究生(含港澳台)录取3847人。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2023年共有8145名学生顺利毕业。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95.11%,就业群体中超50%毕业生选择从事教育行业,本科生国内外升学率23.12%。获评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
2.坚持创新引领,学校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学科建设卓有成效。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优异成绩通过高水平地方高校二期建设中期评估。学校在市教委分类评价中位列“应用研究型”高校第一方阵。落实教师教育创新战略,成立教育学部,组建心理学院。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成功获批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新增数量位列全市第一。新增2个ESI全球前1%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布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成立学科交叉创新研究院,推进区域国别、大数据+X、STEM交叉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上海市学位点培优培育项目建设,完成11个学位点专项核验。
科研创新成绩喜人。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获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上海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国社科立项49项,其中重大项目新增6项。国自然立项48项,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新突破。教师荣获第十六届“上海哲社奖学术贡献奖”,在第九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首获一等奖。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3项。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服务,决策咨询内参数量和质量进步显著,获上级肯定。学报哲社版入选“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名录”。
3.坚持夯基固本,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师道传承,打造全新师德教育宣讲平台“厚德讲坛”,成立校师德师风宣讲团。突出榜样引领,弘扬师风正气,开展“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教师节表彰暨师德师风建设月系列活动。教师获评上海市“四有”好教师、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奖、宝钢教育奖等。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拓宽引才渠道,超额完成“揽蓄”计划,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育有重要突破。引进海外院士1名,获批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人、东方英才拔尖4人、青年项目8人和教师项目2人。获批1项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7人入选“超级博士后”项目。2个项目获上海市文教结合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立项。
优化人事管理服务。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修订完善1+N职称评聘制度。搭建人事业务智慧平台,做好教职工户口申报、周转用房、劳动保障等工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启动教师全生命周期成长助力工程。以赛促教,精心组织校第八届青教赛,协办第五届上海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4.坚持开放办学,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整合优势对接国家发展需求。成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落实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深化援疆、援藏、援滇、援黔等,为长三角一体化与中西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献智出力。入选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基地,新签约合作开办附属学校10所,推动“家门口的好学校”再升级,基础教育品牌影响力、服务力进一步扩大。
主动作为服务人民城市建设。精选147名“小叶子”服务第六届进博会,获评进博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为上海市“民心工程”爱心暑托班设计开发“开班第一课”,在全市16个区579家暑托班开讲。爱心学校志愿者团队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举办第二十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成立上海学生健康素养宣教中心,促进学生健康水平提升。精心开展公园主题功能拓展项目,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稳步开拓国际交流合作。顺利通过QAA高等教育国际质量认证和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再认证,国际学生预科学院首家海外教学点挂牌,国际化办学纵深推进。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机构STEM教育中心落户上海的筹备工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质量教师培训。促进中外文明交流,2个项目入选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1个项目获得上海市“银鸽奖”优胜奖。
二、学校在民生保障方面作出的努力
学校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事业发展与民生保障,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让广大师生共享学校发展成果。
1.推进多元共治,携手共建和谐校园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学校章程修正案核准通过,规章制度网有效运行。校学术组织顺利换届,充分发挥学术事务管理作用。校友会、基金会创新发展,集聚各方资源,赋能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研代会等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回应师生期盼。教师获评“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贤城工匠”称号。基层单位获评“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全国巾帼文明岗”等。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反诈宣传、保密管理等教育培训,及时稳妥处理师生信访诉求,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获评2023年度徐汇区消防工作先进集体。
2.强化支撑保障,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加快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全年在建面积9万余平方米,修缮面积4
余平方米。大学生综合发展与现代服务中心获“白玉兰”奖,顺利竣工投入使用。加强内部控制,加快财务信息化转型,提升审计监督实效,资源配置、资产管理安全高效。图书馆主馆修缮翻新,文献资源服务更加优质。校史馆主馆升级更新,档案文博数字化建设有力推进,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成为沪上首家实现5G融合校园网二次认证对接的高校。持续推进教学楼、宿舍、食堂等空间优化和设施更新,深入推进绿色低碳美丽校园建设,最大力度为师生创造更加宜学宜教宜居的美好校园环境。
3.立足师生需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深化落实校园文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打造“艺术森林”等校园文化新空间。开展丰富多彩教职工文体活动,举办第三十五届校运动会,在上海市第九届教工运动会中斩获佳绩。积极解决教职工实际困难,优化公租房、周转房申办流程,推动两校区周边附属学校扩容提质,协助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需求。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持续提升离退休教职工的服务水平,精心做好疗休养、福利慰问和保险理赔等暖心工程。关心关爱困难师生,全年发放爱心基金、国家助学金、学校补助金、社会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9907.16万元,惠及59854人次;向8334人次发放校内勤工助学工资,共计341.95万元;向2507人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共计3064.09万元。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3年对于教育人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教育强国建设加快部署,教育家精神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期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年来,广大教职员工团结奋进、真抓实干,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成绩。在这里,我要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每一位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三、2024年学校主要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年。下半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即将出台,上海市正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动“高地大”建设“转段升级”。学校也即将迎来第八次党代会和建校70周年。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面对强国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挑战,面对学校事业发展急需的新突破,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需深入,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仍需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仍需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仍需增强。
处在变革的时代,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与势的变化,聚焦高质量发展生命线,加快落实年初工作要点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年,学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责主业。要以“两个先行先试”为牵引,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调整专业布局,优化招生结构规模,提高人才供给适配度。深入推进卓越师范生培养改革三年行动,开展第二届研究生教育质量月活动。认真分析研判《上海高校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评议意见》反映的问题和风险,对照意见逐条核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力以赴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迎评工作。
2.聚力内涵建设,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抢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机遇,推动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培育创新力与策源力的新路径、新范式。深度凝练学科优势特色,力争新一轮学位点申报取得佳绩。发挥各级创新平台和基地引领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升科研贡献力。扎实做好高层次项目和成果申报工作,力争再结硕果。
3.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要强化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度,实施人才引进目标责任制。开展新一轮创新团队遴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教师全生命周期成长助力工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才能的良好生态。
4.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完善校园治理和服务保障
增进师生福祉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最大关切。要对标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努力建设更富创新活力、更显师大情怀、更具时代魅力、更加繁荣昌盛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多元共治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加快“一网通办”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提升校园治理水平。稳步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和生态校园。把教职员工的“心上事”作为“上心事”,着力解决教师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为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创造更好环境。
5.凝聚发展合力,简朴隆重办好70周年校庆
建校70周年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要秉持“简朴隆重、务实创新、凝心聚力”的基本原则,突出师生的获得感、参与度,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有重点分阶段做好校庆各项筹备工作,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展示成就风采、汇聚发展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与广大教职员工既是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更是发展共同体。今天的师大欣欣向荣,明天的师大也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携手并肩,奋发奋进,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