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重要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开拓创新、团结奋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强化担当、纵深推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要求,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实施“三纵五横”工作法。大兴调查研究,班子成员聚焦14个重点课题开展调研145次。针对学校班子和机关部处梳理出的78个具体问题,明确198项整改措施,修订23项制度,新建21项制度。学校接受中央第五指导组现场指导并获好评,在全市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上交流发言,调研做法被市委主题教育简报专题报道,1个案例入选上海市《大兴调查研究典型案例50篇》(唯一入选高校),1个案例入选市主题教育工作案例。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制定二级学院党委会会议议事决策事项清单和政治把关事项清单。修订学校及二级单位“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办法,优化网上审批平台。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效,全年共开展23次学习活动。
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第八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推动基层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实施“党建深融计划”和第五期“组织力提升计划”项目57项。开展首批“教工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推进第二批“学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1个教工支部入选市委组织部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开展46场党员大课堂,3万余人次参加学习,入选市党员教育优秀案例全市两所高校)。放大上海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辐射效应,承办教卫系统两期组织员培训班,举办首届教卫系统组织员职业能力大赛决赛,承接第三期“组织员专博计划”培养工作。创排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第四季“伟大工程”系列示范党课《青春心向党,筑梦新时代》。
准确把握统战工作重点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获批上海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基地,学校侨联获评“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
深化细化“四责协同”机制,把管党治党责任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开展政治生态量化分析,落实监督联席工作机制,提升监督质效。对6个二级单位党组织开展进驻巡察,实现本届党委任期内校内巡察“全覆盖”。开展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项督查,持之以恒整治“四风”。
二、紧扣需求、主动作为,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
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与中西部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成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深入落实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深化援疆、援藏、援滇、援黔等,入选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培养基地。在上海、江苏昆山、贵州毕节、海南琼海等地新签约合作开办附属学校10所,基础教育品牌影响力、服务力进一步提升。精选147名“小叶子”服务第六届进博会,获评进博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服务全民终身学习,4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名单。加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获评“上海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优秀典型集体”。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承担师资培训,助推相关国家和区域教育发展。全程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机构STEM教育中心落户上海的筹备工作。
服务人民城市建设,为“民心工程”爱心暑托班设计开发“开班第一课”,在全市16个区579家暑托班开讲,爱心学校志愿者团队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举办第二十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成立上海学生健康素养宣教中心,促进学生健康水平提升。精心开展上海公园主题功能拓展项目,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三、锚定目标、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选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获批上海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6+N思政课程体系,获批上海高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育项目4个,获评上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提升科创育人成效,在“挑战杯”市赛中再捧“优胜杯”,9个项目在国赛中获奖。夯实最大民生工程,千方百计促就业,2023年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11%,获评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师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称号。
突出办学特色,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战略,成立教育学部,组建心理学院,师范生招生比例提升至46%。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关停12个专业,新增2个专业,招生专业数降至78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8个项目获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立项,4个项目获上海市研究生教改项目立项。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启动首届研究生教育质量月活动。新增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上海市一流课程。健全教材建设管理体系,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实施配套教材管理办法。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累计25门数字化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19门课程获批2023年度上海高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课程门数位居市属高校第二。截至目前,学校累计获批74门上海高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
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修订学校章程,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以推动学术繁荣发展和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为导向,完成校学术组织换届。加快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在建面积9万余平方米,修缮面积4
余平方米,大学生综合发展与现代服务中心获“白玉兰”奖。加强内部控制,加快财务信息化转型,提升审计监督实效,确保资源配置、资产管理安全高效。增进校友联络,充分发挥基金会资源筹措能力,汇聚育人和发展合力。有序开展7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推进5G融合校园网建设,成为首家实现5G融合校园网二次认证对接的上海高校。优化图书馆资源布局,智慧图书馆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文博数字化建设有力推进,校史馆主馆启动修缮,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顺利召开校第九届教代会暨第十四届工代会第五次会议,启动工会换届,基层单位获评“全国教科文卫系统模范职工小家”“全国巾帼文明岗”。统筹开展安全治理、信访维稳等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荣获2023年度徐汇区消防工作先进集体。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目标,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质量。
四、胸怀大局、攻坚克难,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和服务能级
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展中期评估,抓落实促发展。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历史性突破,以优异成绩通过高水平地方高校二期建设中期评估。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成为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生态学新进ESI全球前1%。新增生物学、天文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加强9个上海市学位点培优培育项目建设,推动11个学位点完成专项核验,组织新一轮学位点申报。成立学科交叉创新研究院,推进区域国别、大数据+X、STEM交叉研究中心建设。高水平合作交流稳步开拓,顺利通过QAA高等教育国际质量认证和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再认证,国际学生预科学院首家海外教学点挂牌。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8项(其中重大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8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4项。获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上海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第十四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两个项目获2023年“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三等奖。学报哲社版入选“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名录”。
五、引育并举、激发效能,服务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多措并举拓宽引才渠道,超额完成“揽蓄”计划。引进海外院士1名,实现海外院士零突破。获批国家级人才计划4人,省部级人才项目32人。7人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7人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2个项目获上海市文教结合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立项。
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修订完善1+N职称评聘制度,优化人才分类评价。搭建人事业务智慧平台,做好教职工户口申报、周转用房、劳动保障等工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启动教师全生命周期成长助力工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打造师德教育宣讲平台“厚德讲坛”,做强“学思湖畔工作坊”品牌,涵育优良师德师风。工作案例入选首批新时代上海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典型工作案例。教师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四有”好教师、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奖等。
同志们,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迈进新阶段,学校将召开第八次党代会、迎来建校70周年校庆,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抢抓机遇、奋力一跳,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新答卷、取得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