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工作重点、服务人民城市建设,集聚文化力、领导力、决胜力、系统力,全面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部署、系统发力,积极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接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全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
一是全力落实疫情防控政治责任。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防疫制度,搭建三级防控联络网、排查网,强化智慧校园与信息化支撑。做好全校防疫数据每日汇总,建起学校防疫“总数据库”,定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报送信息。有力有序做好复教复学工作,确保校园稳定和师生员工平安健康。作为上海最早面向全国(包括海外留学生)提供心理防疫热线援助的五所高校之一,获评上海学校心理防疫抗疫先进集体。
二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成立长三角现代农业研究院,推进长三角生态示范区上海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开展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研究,与舟山等地深化合作办学,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教育”新工科实践创新平台。强化上海首家“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中-智亚毫米天文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快联合国教师教育中心建设,为国际组织高级别官员及“一带一路”国家著名教育研究人员搭建交流平台。推进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工作,发布全球城市发展报告、案例研究和发展指数,服务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服务保障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精选112名志愿者在重要岗位开展志愿服务。
三是提升特色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级。有效扩大优质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为上海五大新城的“发力”和能级提升配套办好一流优质公办学校,在嘉定成立首个上师大基础教育集团。获批上海市中小学在线教育研究基地,发布上海大规模在线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主办上海“空中课堂”夏令营,总计约80万人次观看。深入推进教育援疆、援黔、援豫,结合所在区域教育发展需求,建好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等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合作办学,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学习型城市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
四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提高学校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率,制定校地合作平台管理办法,修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加强技术转移专业化队伍建设,获批上海市技术转移协会理事单位。推进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事业单位和大学科技园培育建设,服务区域创新发展。与多地洽谈建立合作平台,拓展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合作项目获2020年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
二、科学谋划、深化改革,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着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出台建设方案,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十大专项行动,加快上海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市级示范校建设。升级思政课程改革,出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方案,开设市级精品思政课《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推进“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出版抗疫纪实作品《我在湖北》,打造思政金课。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建强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和领航团队,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工作坊。成立“沁春”老同志志愿服务队,发挥老同志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获批2020年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推进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探索,拓展学生海外线上交流学习渠道。获批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34门,立项数位居第一。5门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2门。深化卓越教师培养行动,探索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路径,升级“世承学子”计划方案。以“知识结构一流、实践能力一流、综合素养一流、创新素质一流”为培养目标,建设4个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从组织保障、人事制度改革、打造新型教学研究团队等方面推进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强化研究生拔尖人才学术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和保障体系构建工程,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研究生电子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佳绩。
三是坚持实践育人。扎实开展双创教育,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92项,市级275项。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和“优秀组织奖”,2个项目获金奖。开展“青春同行,并肩战‘疫’”等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平安志愿者、生态文明志愿者服务支队,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
四是全力以赴促进就业。党政齐抓共管、加强教育引领、关注能力提升、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帮扶举措,制定助研助管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开发校内助研助管岗位240个,保障2020届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校就业率93.23%,教育单位就业率较去年提升3.92%,连续11年获上海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三、凝心聚力、精准施策,持续增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
一是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5个学科进入ESI顶尖学科,4个学科上榜USNews 2021年世界大学学科榜。深化11个“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召开专题会议,优化团队结构,抓实成果审核。扎实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准备工作。深化学位点建设,实现学位点动态调整,做好学位点新一轮申报工作。加强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2个上海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内涵建设。另有15个专业获得市教委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率为93.75%。
二是提升科研实力。在最新公布的全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中,我校位列全国第29位,是全国前30的唯一非双一流高校。2020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出版项目12项、上海哲社项目31项等,立项数均位于全国、上海市高校前列。5项人文社会科学类成果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立项数逐年增长。获批上海市扬帆计划9项,启明星计划3项,浦江人才计划3项。
四、引培并举、激发效能,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承办首届长三角地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会,成立“上海大中小幼学校师德师风一体化建设基地”,推出全市教师共享线上课程,制定上海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构建“学校—职能部处—学院”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开展教育培训,举办师德师风建设月主题活动。
二是构建全方位引才体系。对师资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加强人才引进的科学性和预判性。完善人才引进评议,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师德师风优良”作为人才引进的第一标准。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于高层次人才,采用“一人一策”方式,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强化二级学院主体作用,实现评聘自主权向学院回归。推行教师多元化聘任制度,构建全职引进和柔性引智相补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体系。
三是分层分类培养、考核、激励。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开展青年学者、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加强对新入职教师、新聘任教师和新晋人才计划骨干教师的培训。完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分层分类设置考核周期和考核办法,确保师资配置“更均衡”、职业发展“更通畅”、考核评价“破五唯”。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落实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津贴发放。落实“双重身份,双线发展”,启动党务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主动对接人才服务需求,在短期住房、科研启动、实验用房等方面提供保障,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在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校2位教师获特等奖。
五、着眼全局、服务大局,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编制“十四五”改革发展规划。秉持“紧扣一流目标、强化学科引领、坚持改革驱动、突出以人为本”的战略思路,编制学校“十四五”总体规划、11个分项规划和18个学院规划,组织召开研讨会对规划内容进行研究,做到充分论证、实现环环相扣,切实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引领性、决策性和凝聚性。
二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完成第三轮学校规章梳理,推动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建设,构建三位一体法律事务服务机制。推进信息公开,多渠道与教代会代表、一线教师沟通,连续六年获评上海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优秀单位。
三是强化内部管理与服务。升级办公自动化、财务报销等系统,使“跑一次”“零跑次”成为常态。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和反餐饮浪费工作,实施“时尚”计划,线上线下进行教育宣传和专题培训,维护校园生态环境。升级“云餐厅”功能,为师生在疫情期间提供便捷化的生活服务。加快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及时向师生提供电子教材和各项文献服务,服务高水平大学能力有效提升。强化校园治安防控,积极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对标对表改革任务,有序推进所属企业改制。
六、守责尽责、压紧压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是突出政治建设,强化责任落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管党治党与学校改革发展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出台深化细化“四责协同”机制的意见。开展校党委政治生态分析,建立问题集中梳理、“三张清单”制度,使管党治党责任具体化、项目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守牢宣传思想阵地。全年开展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8次,组织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9场。坚持正确导向,选人用人工作在全市有用人权的市管单位中处于“第一档次”。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对11个单位、部门的16名处级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持续深入整治“四风”问题,开展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自查。不断深化巡视整改,扎实推进校内巡察,由校领导担任巡察组组长,有效确保巡察成效。开展二级单位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把压力传导到最末梢。党委支持纪委监督执纪问责,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构筑“10+X”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体系,推出线上防控平台。制定“1+2”监督制度,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二是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创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进“上海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十大创建计划,创建工作获A类评价。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级干部、党员、教职工和青年大学生“四史”学习清单,分层分类有效推进学习任务。建设392个“四史”学习教育实践载体,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组织力和政治功能提升,实施二级单位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100%实现“双带头人”配备,积极打造“一支部一精品”课程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