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抢抓新发展机遇
为实现学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
在九届教代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21年4月21日)
朱自强
各位代表、同志们:
受学校委托,下面由我向大会作2020年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20年学校主要工作回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学校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把握方向、胸怀大局,立德树人工作扎实推进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学校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出版抗疫纪实作品《我在湖北》,打造思政金课。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建强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和领航团队。获批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34门,立项数位居第一。5门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知识结构一流、实践能力一流、综合素养一流、创新素质一流”为培养目标,建设4个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强化研究生拔尖人才学术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和保障体系构建工程。
推进招生和就业工作。因应疫情防控形势,加强招生宣传,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实际录取本科生5273人,硕博研究生3255人。学校将促进就业作为重要政治责任,从抓紧部署安排、抓好拓展渠道、抓准就业指导、抓细关心帮扶、抓实工作责任五个方面做好特殊时期就业工作,开发校内助研助管岗位240个。全校就业率93.52%,教育行业就业率52.57%。
深化创新创业与实践培养。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92项,市级275项。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和“优秀组织奖”,2个项目获金奖。开展抗疫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平安志愿者、生态文明志愿者服务支队,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
(二)引培并举、激发效能,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推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全年招聘引进教学科研人员126人,其中正高14人。引培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4人次,获批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2人次。18位教师获批2020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人数创历史新高,居上海市第1位。在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校2名教师获特等奖(其中1人代表上海参加国赛获得三等奖)。
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落实“双重身份,双线发展”,开展党务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推进绩效工资改革,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思政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获批“上海市大中小幼学校师德师风一体化建设基地”。推出全市教师共享线上课程,制订上海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标准。举办师德师风建设月主题活动。
(三)聚焦内涵、科学施策,高水平大学建设卓有成效
持续抓好学科专业建设。5个学科进入ESI顶尖学科,4个学科上榜USNews 2021年世界大学学科榜。在2020全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中,我校位列全国第29位,是全国前30的唯一非双一流高校。深化11个高峰高原学科建设。7个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全面提升科研实力。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出版项目12项,上海哲社项目31项,立项数均位于全国、上海市高校前列。5项人文社会科学类成果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人类历史重大理论问题话语体系建设”获批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获批上海高校一类智库。37篇决策咨询专报被采纳,18份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
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开展国际学生、海外学习学生、孔子学院师生、外籍教师等跨国抗疫和安全保障工作。通过视频会议、电话沟通、信息平台等全力保障海外师生的健康安全。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伙伴视频会议和论坛,主办“疫情中和疫情后的学校和教师”——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5周年专题论坛。
(四)深化改革、系统发力,积极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
整合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长三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成立长三角现代农业研究院。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教育”新工科实践创新平台。加快联合国教师教育中心建设,为国际组织高级别官员及“一带一路”国家著名教育研究人员搭建交流平台。
全力对接人民城市建设。发布全球城市发展报告、案例研究、发展指数,服务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上海五大新城“发力”和能级提升配套办好一流优质公办学校。获批上海市中小学在线教育研究基地,发布上海大规模在线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主办上海“空中课堂”夏令营,总计约80万人次观看。服务学习型城市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
提升服务社会能级。深入推进教育援疆、援黔、援豫,开展师资培训、合作办学,助力脱贫攻坚。选派首批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援疆教师5名。开展“2020年精准扶贫教师网络研修项目”。与长三角区域多地区深化合作办学,教师教育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学校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维护广大教职工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用心用情不断改善民生,多措并举解决师生员工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落实疫情防控举措,守护师生平安健康
落实疫情防控政治责任,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防疫制度,搭建三级防控联络网、排查网,强化智慧校园与信息化支撑。有力有序做好复教复学工作,为师生员工提供防疫物资,确保师生员工平安健康。
(二)提升民主管理水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持续加强工会组织和教代会专门机构建设。推进提案系统升级,提高提案工作效率。规范二级教代会建设,以质量评估促进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强化校园治安防控,积极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三)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财务资源配置,高效完成全年预算执行工作。审计工作在市属高校内部审计(基础性状况)评价中名列前茅。升级办公自动化、财务报销等系统,使“跑一次”“零跑次”成为常态。及时向师生提供电子教材和文献服务,推出“云博物馆”和“云校史馆”线上体验。奉贤校区大学生综合发展与现代服务中心开工建设,房屋管理和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四)全力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完成教职工补充公积金账户开户、缴纳工作,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保障。升级“云餐厅”功能,为师生提供便捷生活服务。细致做好教职工医疗保险、体检、法律咨询等工作,创新开展“乐在云端,爱满师大”亲子季活动,举办“香樟爱心学校”云课堂,推进“教工之家”“妇女之家”建设,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线上线下开展形式多样教职工活动,激发广大教职工爱国荣校情怀。全年发放爱心基金、国家助学金、学校补助金、社会奖助学金等2904万元,惠及5580人次,向2797人次发放校内勤工助学工资,共计340.4万元。争取市区两级住房资源,缓解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短期住房困难。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学校的大部分工作都有相应调整,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应变局、化危机、开新局,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了学校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倾情投入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2021年学校主要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身处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谋划各项工作,以更加顽强的作风破除改革发展障碍。今年学校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谋篇布局学校发展,出台实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是我们办学治校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学校改革发展方方面面,同师生员工息息相关。要系统完善学校“十四五”规划,全面关注关键性发展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保障措施,确保规划成为全体师大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的顶层设计,成为师大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办学活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要切实抓好教育评价改革,让教育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
三是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对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把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源头,加快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大力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冷门绝学。要以国家和上海需求为导向,提升学校科技策源能力,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服务能级。
四是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高水平办学的关键。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人才选聘的第一标准。要聚焦学校重点领域,引进、培养一流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要紧扣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打造若干高水平团队。要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做好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
五是强化办学条件保障,提升民生建设质量。广大师生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学校发展成果的共享者和受益者。要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提升资源筹措与配置能力,统筹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有效推进疫苗接种、健康监控等各项工作。要切实抓好基建工程的质量安全、生产安全、廉政安全,持续巩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成果,大力营造宜学、宜研、宜业、宜居的校园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已绘制,奋斗正当时。广大教职工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学校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广大教职工的倾力支持,让我们继续保持奋进姿态,坚持以大局为重,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为要,在深化改革中求突破,在追求卓越中开新局,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