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深化之年。一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大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的实施,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一、精心谋划,做好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与综改方案实施工作
“十三五”规划是指引学校建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纲领性文件。学校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多方听取各层面意见,多次组织集中研讨。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十三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并部署了九项重点工作。另外,学校各项综合改革已基本明确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积极围绕“卓越教师”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六大领域改革,一年来,已在人事、教学、科研等关键领域酝酿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二、周密组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委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学校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成立督导组,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开辟网上宣传专栏、举办“践行‘四讲四有’•做合格党员”主题征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知识竞赛、“两优一先”评选等活动,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环节。全校25个二级单位党组织和400多个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660余名党员干部、党支部书记带头为党员上专题党课;3152名师生党员提交专题研讨的发言提纲。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三、积极筹备,圆满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学校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认真落实自评自查,完成迎接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11月下旬,学校正式接受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度认同学校对上海教育和经济社会建设作出的贡献。通过评估,全校师生员工的问题意识、质量意识和发展意识得到强化,爱校兴校荣校的热情得到激发,本科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一流本科教育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四、选优配强,开展新一轮干部聘任工作
校党委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等原则,上半年在优化调整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分阶段对38个正处级岗位和143个副处级岗位进行了聘任,下半年分批完成校部机关部处和二级学院的164个正科级岗位和145个副科级岗位的聘任工作。为加强梯队建设和干部储备,今年首次对科级岗位进行了整体聘任。本次干部聘任工作进一步规范了选拔任用程序,完善了选人用人机制,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为学校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干部队伍支撑。
五、发扬民主,完成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
学校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圆满完成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换届选举任务。自8月启动选举工作以来,采取见面会、展板、海报、电子屏等多种形式对选举工作进行宣传,帮助选民获得准确信息,切实提高广大选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当天两校区参加投票选民30341人,参选率高达97.3%,共选出人大代表5名。
六、认真研究,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学院办学布局调整是学校总体布局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和资源整合,学校成立了哲学与法政学院,同时,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整体办学自2016年下半年起逐步调整至奉贤校区。
七、推进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本科教学方面,推进大类招生,生源质量持续提高,为逐步从以专业教育为主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转变打好基础。启动2016年度“世承”“光启”学子培养计划,实施跨学科、跨类别、跨文化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卓越发展。修订2016级本科培养方案,出台《实施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通识教育选修板块已初步建立7大模块100余门课程。深化实践培养体系改革,构建“三基二辅三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学习热情大大激发。重构教学管理系统,把本科生的招生、培养、毕业各环节全程纳入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全覆盖。本科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获得上海市级精品课程5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1门、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3项等。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各类国际比赛中获奖11项,国家级各类赛事中获奖224项。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获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1项,居上海第二;获批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43项;学校被列入2016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培育)建设校。
研究生教学方面,狠抓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获首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21篇,居上海市属高校首位;在“挑战杯”、数模竞赛、英语竞赛、创业竞赛等大赛中获各类奖项131项。
上海本科招生一本率保持较好水平,外省市第一批录取比例较2015年提高近5%,一本率达到90%;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扩大,招生质量持续提高。学生就业率稳步增长,总体就业率96.28%,签约率84.46%,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指标均有提高。
八、凝练特色,学科建设能力不断提升
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进展顺利,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产出一批高质量成果,发表A类文章90余篇。在巩固已有高峰高原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若干个在建重点学科和校级特色学科。学科基地建设有新进展,获批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1个。瞄准一流,对接需求,推进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设,“环境功能材料”获教育部创新团队滚动支持,加快教育部资源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联合科创中心工作卓有成效,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影响日趋扩大。推进学位点内涵建设,完成2个二级硕士点的增设论证、3个专业学位点的国家水平评估、2个硕士点的国家合格评估审核论证和4个硕士点的动态调整审核论证。组织参加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为下一轮学科布局调整奠定基础高。
九、人才优先,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明确人才队伍优先发展战略,2016年共引进和录用教职工15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20余人(含教授22人),学校专任教师比、海归比、博士学位比有明显提高,确保师资队伍数量充足、质量逐步提高。积极探索教师多元聘任,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共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3项。修订《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任实施细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等文件,推进人事人才综合改革。
十、科研引领,学术成果丰硕
科研立项方面,学校加大对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的预审和指导,理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级项目31项,批准项目课题经费3059多万元,较去年增长21%;文科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4项,居全国第九,获省部级项目73项。科研成果方面,理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逐年提高,相关科研成果分别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等奖以及市科技进步奖、市科普教育创新奖各1项。文科获学术贡献奖1项、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4项、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6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被收录各类市级及以上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内参报告共11份,其中有7篇获市领导批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转载率在全国师范大学学报(含师院)中排名第5位。
十一、凸显特色,教师教育影响持续扩大
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深化高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推动研究生国(境)外研习交流活动。与徐汇区、奉贤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建上海师大学区,辐射教师教育影响。成立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标志着学校在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探索UGS合作模式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认真做好“国培”计划、民办高校“强师工程”教师培训项目、新上岗辅导员培训项目、新疆喀什地区双语教学与科研培训项目,承办“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中英基础教育论坛”、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教师教育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梳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情况,严格执行校外点管理办法,全面规范办学,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十二、扩大交流,办学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
全年共接待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个访问团组共计439人次;分别与11个国家、地区的19所高校和机构签订了23份合作交流协议,在交流层次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公派出国教师254个团组,404人次,其中出席各类重要国际会议的教师数量以及参加的学术会议层次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367名学生分赴18个国家和地区的76个学校或机构进行获得学分或学位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习,有近600名学生赴海外参加各类短期项目。学校加入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全年共接受来自88个国家的留学生2502人,留学生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7%。修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细则》,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权限与职责进一步明确,办学质量得到保障。海外孔子学院稳定发展,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十三、统筹兼顾,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推动以提升经费使用绩效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理顺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将后勤收支业务纳入学校财务核算体系;落实总会计师联签制度。完善内控机制,加强财务监督,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完成工作量津贴发放标准的调整工作。改革2017年的预算编制方式,分类细化编制,加强统筹执行,突出学校预算的调控能力。完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启动企业清理规范工作。
2.提高公共资源管理与服务效能。加大与奉贤区地方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学生出行、夜间就诊以及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等问题。出台《大型场馆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全校公用场馆管理;完善房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管学校公用房的使用情况,改进学校公用房资源的使用机制。盘活周转房存量,积极改善教师住宿条件,以解决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短期住房困难问题。建立健全学校房屋土地资产出租出借的管理机制,基本完成桂林路北侧沿街商铺的关闭清退工作,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重新梳理“零修工程施工单位库”和“维修工程施工项目库”,严格招投标和变更流程,对限额以上修缮工程严格报建程序,规范修缮管理工作。积极引进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与公共充电桩业务。加强教学设施、设备、仪器管理,推进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保障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把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关,做好有关项目的在建、大修及招标等工作。图书馆优化服务流程与内容,提升师生读者满意度,为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服务的能力得到提升。挖掘档案、文博的文化内涵,推进档案文史的数字化建设,发挥资政育人功能。后勤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管办分离,规范运行。进一步明确资产经营公司功能定位,加速推进校企体制改革。全力做好安全维稳工作,校园保持和谐稳定局面。
3.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以校园网大数据共享应用为核心,进一步巩固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一站式服务应用平台建设,以微信APP应用为结合点,融合师生的需求,深化信息化应用服务建设。完善两校区室外公共场所Wi-Fi的覆盖,优化无线网络系统服务。顺利推进教学管理与决策评估系统信息化专项建设的组织工作,完成“易班”应用对接的技术支持工作。
十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1.强化思想引领,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精心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年共举行校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5次,内容涵盖中央精神、依法治校、教育综合改革、一流大学建设、国际国内形势等专题。通过采用集中学习、专题自学、调查研究、网上学习、专家辅导、主题发言、专题研讨、观看展览等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努力达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凝聚思想、服务大局、提升素养的学习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首批上海高校“示范马院”。研究出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体系;通过开展师生思想动态调研、微信公众号登记审核、社交媒体舆情监控,及时做好线上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精神文明创建注重创建过程和实效,深化基层创建特色,积极开展市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认真完成自评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网上测评和展示等工作;举办“2016师道永恒”教师节主题教育,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创新文化育人模式,推动校园版歌剧《党的女儿》展演;深化媒体融合,加强典型宣传,宣传影响力明显提升。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定《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基层党支部调整、换届的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党组织设置及换届工作。通过二级单位党组织自查、专项检查组实地检查、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等方式,开展基层党建责任制检查工作。开展“党建特色项目”创建活动,激发二级单位党组织活力。加强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全年发展党员736名,严格开展组织关系排查,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分别针对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开展“岗位创建行动”和“设岗定责、实践引领发展”活动。获评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4个、优秀党务工作者2名、优秀共产党员4名。党员教育培训方面,坚持高质量的专题报告和多种形式的培训相结合,全年共办班12班次,培训党员2317人次。9月,学校作为上海唯一一所高校,接受了中组部基层党建重点任务督查组的专项督查,得到督查组的高度评价。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着力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党支部建设。
3.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以生为本、引领发展”的工作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仪式教育、情景教育、分享教育、朋辈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认同和践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整合资源,创新形式,统筹推进知信行合一为导向的思政课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思政工作体制,构建了分层分类研究生思政工作网络体系。全面推进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多措并举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以夯实辅导员职业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培训基地、工作室建设,系统推进“博培计划”“333计划”等,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校党委积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组织机构,制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根据上级精神,校党委专门成立了专项督查工作组,围绕“三公”经费运行、公务接待、因公出访、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情况开展党风廉政专项自查自纠工作。严格履行纪委监督责任,开展财经纪律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围绕信访举报、审计等渠道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对信访调查中发现的苗子性问题和管理中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下发纪检监察工作建议书督促整改。推进基层党组织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
5.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学校党委召开统战工作会议。组织统一战线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举办“党委出题,党派调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全面总结十年来的经验和成果。全年共召开双月座谈会4次,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听取党外人士意见。组织承办2016年“大学生与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在师生中宣传多党合作的政协协商制度。完成民盟、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欧美同学会的换届工作。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
6.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校党委全面落实群团工作改革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信息公开卓有成效,评议成绩位列市属高校第一。学校在教代会闭幕期间分别组织召开双月恳谈会和校长代表互动会,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好落实。着力提升教职工业务能力,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学术沙龙等活动,多名青年教师在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得奖项。
学校关心困难师生,发放爱心基金、帮困金等共26.3万元,受助177人次;关心离退休老同志、老干部,丰富老年生活。为教职员工组织开展疗休养、改善生活福利、健康医疗咨询、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发放各类学生奖、助、贷、免金总额2259.02万元,发放校内勤工助学工资9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