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学校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为主线,以汇聚人才、凝聚人心、提升实力、保障民生为主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努力提升海内外声誉,为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1.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根据中央和市委要求,自9月开始,学校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整改贯穿于全程,注重实效。在听取师生意见建议、梳理“四风”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对可以立行立改的具体问题,推出54项即知即改项目,并在行政楼大厅予以公示,接受师生监督,确保项目落地。针对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和重大整改任务,聚焦确定了以绩效管理为导向推进落实民生工程、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师生员工等七个专题,逐项建立了相关校领导联合牵头、相关部处协同负责的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摸透情况,形成调研报告,确保了整改方案和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学校形成了包括作风建设、教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等六个方面,共计三十二条整改措施,并逐条明确了牵头领导、落实单位和整改时限;形成了新建41项、修订89项、废止18项的制度建设计划。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在勤俭办学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与上年同期相比,校级会议减少50个,文件减少6个,“三公”经费较上年同期压缩了17.28万元;师生关心的诸如课时安排、绩点计算等疑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教代会评议校领导方案开始实施,党派团体和群众组织参与管理、监督和检查得以进一步落实。
2. 干部队伍建设凸显“四个坚持”
依托“简政缩编、轮岗交流、提能增效、精致管理”的思路,学校通过坚持干部轮岗交流、坚持干部准入条件、坚持严格干部选聘程序和坚持干部集中教育“四个坚持”,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圆满完成机关干部竞聘和二级单位行政班子换届调整。学校干部竞聘简报被教育部网站转载。学校根据上一年的工作实践和基层的意见建议,修订和改进干部考核办法,更加注重班子整体作用的发挥,更加体现考核的民主公正性。制定了《2014—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行动计划》,对各单位推荐的150多名后备干部人选进行了考察访谈,根据考察结果统筹形成了后备干部队伍库,为强化年轻干部培养和梯队建设奠定了工作基础。学校落实校院两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继续通过运用“项目法”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构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认真传达、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上海实施办法;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基建修缮等领域的监督制度;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工作;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专门就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各党派和学校二级单位中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了我校党外代表人士现状的调研报告,制定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从生活上照顾好老干部,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
3.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完成201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围绕重点难点,突出亮点特点,充分展示我校社会责任形象。组织召开了2013年度校精神文明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了新一轮创建思路;首次设立并实施了精神文明特色项目评选制度,成为基层评比的有力补充;举办59周年校庆庆祝大会,启动60周年校庆各项筹备工作。加强“科技馆志愿服务”管理,获2013年度优秀组织奖;参与城市文明建设,做好“大学生市民巡访团”组织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举办庆祝第29届教师节系列活动和主题大会,承办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市教卫工作党委和市教委主办的“感动你我的瞬间——寻找身边的‘张丽莉’走进上海”师德建设论坛;开展师德师风师生大调查,组织参加上海市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征文比赛,5名教师获奖。开展以“引校园文化品牌、建校园文化团体、享校园文化大餐”为宗旨的“精彩双休日”活动,缓解了校园周末“文化沙漠”现象,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举办“爱心学校”创办20周年系列活动,20年来爱心学校不仅成为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也成为学校青年影响社会的重要途径,并获评上海市“青年影响社会”年度十大公益项目。我校在全市高校(市属)行风测评“群众满意度”抽样调查中再次蝉联第一。
4. 学生质量持续提高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以生为本、引领发展”的工作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6项参赛作品入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2项二等奖,累进创新奖金奖1项,交叉创新二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在第十九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比赛中,我校学生作品获发明创新创业奖1项,发明创新二等奖2项。作为上海三家单位之一,文化部授予我校文化志愿者基地,是上海高校中的唯一。学校“易班”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网站”。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生获第三届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优秀项目5项,为历届之最;狠抓研究生培养和论文质量,加强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推进优秀学位论文培育,新设国家奖学金、大文科学术新人培育和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等共293项,奖励各类高水平学术成果或论文494项,获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21篇和全国百篇优博论文评审2篇。招生方面,生源质量较往年显著提高,录取的考生中,上海的一本率比去年增加了40%,外省市的比去年增加了近20%。深化“覆盖全体、基于专业、分层分类”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史上最难就业年保持就业率、签约率基本稳定,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7.16%,学校获“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5.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专业调整归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市教委提出的“选优”和“达标”分类标准,全面启动本科各个专业的校内评估,全力以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明显,共有6门课程入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的课程名单,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名列第六;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43项。出台了课时调整、绩点统计调整的解决方案;对思政课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提出可行性方案。开展第十一届教学质量月活动,梳理我校各专业、学位点的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学科目标定位。在做好学校教学状况年度统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发布;加强教学实践和实验教学的力度,推进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
6. 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把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教师为主体,以高端梯队建设为重点的人才强校战略作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一贯指导思想。出台《关于推进高端人才队伍建设“151工程”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以创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围绕学位点建设和“085”工程内涵建设平台和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对接国家和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实施高端人才引培计划。全年引进教授12名(含二级教授1名)。实施青年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工程的“六个一、三个一百”计划和三个层次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及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努力“盘活”人才存量,使人才释放最大的潜能和活力。组织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培养和选拔的力度。积极探索师资博士后新路径,为师资队伍集聚后备力量,全年共计博士后进站29人。推动辅导员队伍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组织开展辅导员建设月系列活动,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
7. 学术科研实力有新的突破
本着“早启动、高要求”的工作思路,关注申点指标的薄弱环节,完成新申报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遴选报送工作。重大成果及奖项方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4项,另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教育部发展报告项目1项,上海市哲社重大项目1项,成为获得各级各类重大项目最多的一年;共有2项成果获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成功申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3项,获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学校教师书稿连续第二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立“全国大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德育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基地”被列为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报(哲社版)在2014-2015 CSSCI全国高校学报中名列13位,在全国师大学报中排名第3。全面推广和完善内涵建设项目库的管理,强化对在建项目的管理与督促,完成了两个内涵建设平台的评审、申报工作,共争取到建设资金4440万元;继续完善内涵建设与央财项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央财专项资金2013-2015年建设规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工作,获专项资金1640万元;完成2013-2020年上海高校学科重点建设规划的编制与申报工作,向市教委申报了16个学科重点建设规划。
8. 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
为积极推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学校以“三个倍增、两个提升、两个服务”为主要工作目标,全年公派出国教师240个团组,532人次,出访教师人数较2012年增长19%;派出714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各类长短期海外学习和实习项目,比2012年增长30%;在校留学生总人数为2231人,国别和地区超过70个;与海外高校签署的各类校级合作交流协议 34 份,在档次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共接待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访问团组共计530人次;完成预科学院首届54名学员的教学和管理以及70名2013级新生招收工作;完成音乐学院与俄罗斯格拉祖诺夫音乐学院“3+2”合作项目的申报,并将现有合作办学项目纳入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网络化管理平台;成立“上海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举办或承办国际及海峡两岸学术会议共计9场次;完成《上海师范大学外事工作管理条例》的制定和20年来学校国际合作项目的梳理工作;成功举办了学校第五届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和系列大型活动。
9. 奉贤校区一体化管理持续推进
校党委充分认识到加强对奉贤校区功能定位前瞻性、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人财物资源对奉贤校区的优先配置和倾斜投入。校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校区管理工作,印发《关于加强校部机关在奉贤校区工作的意见》,对校部机关各项工作要向奉贤校区全面有效延伸做出了明确要求。在2013年校部机关管理干部竞聘中,有5个部处设立了常驻校区工作的负责人,有17个部处共设立了45个全职或兼顾校区工作的处级以下岗位,其中一级科员岗达到21个,占校区全部岗位的47%。奉贤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一批文化性布置及地标陆续落地校区。硬件方面,学校完成了一大批修缮项目和实事工程,如拓宽学海路人行道、新建和改造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翻修南区道路和更换部分草坪等,使校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近3000个床位的第五期学生公寓已经动工,配套新建的食堂浴室项目已获得立项批准。
10. 资源配置能力不断优化
完成公用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调研、编制新一轮教学行政办公用房调配方案;加快推进房屋基础信息数字化,顺利做好学生宿舍调配工作;完成奉贤校区东门南侧门面房回收工作;奉贤校区35千伏变电站已开工建设;完成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一期工程。奉贤校区生命科技大楼综合实验楼项目已完成方案调整确定、设计勘察招标工作;完成奉贤校区生物种植基地项目的总体建设工作,完成徐汇校区西部操场的翻修改造和东六研究生宿舍的改造任务。为相关学院、所、中心、实验室更新或配备各类教学、科研及实验设备,使用经费达3070万元。引进与教师教育相关学科以及本校重点建设学科的高质量数据库共10个;合理规划布局徐汇校区新馆馆舍,库容面积增加900多平方米;调整奉贤校区图书馆舍功能,增加228个阅览座位。学校视频传输平台确保了新生入学教育会议直播的进行,GIS平台已应用到公用房信息管理系统中,以云服务器和云存储架构的校园云平台已经开始为教学和行政管理提供服务。为迎接建校60周年大庆,已全面展开奉贤校区校史馆的基建工作,徐汇校区校史馆的招标工作正在进行中。
11. 民生工程得到充分重视
完成最后一批教职工住房补贴申请受理和兑现,64名教职工242万元房补已发放到位。进一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接轨市区两级公共租赁房体系,破解我校青年教职工住宿难题。学校投入500万元,完成多项实事工程项目。制定我校大学生食堂伙食价格平抑基金管理办法,出台搭伙费调整规定以维护师生利益,在确保环境整洁、伙食安全、物业有序、设备正常的同时,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响应速度。绩效奖励方面,学校实现三个增长,即增发一个月市级精神文明单位奖励津贴、学校绩效奖励增长7%以及年终一次性奖金增长10%。学校关心困难教职工,全年慰问退休及在职的困难教职工300余人次,发放各类大病补助40多万元,学校还为每位教职工投保各类医疗保险共计5种,进一步增强抗病抗风险的能力。学生资助方面,各类奖助学金受助人数达11794人次,发放总金额1590余万元,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4000余个,发放勤助金1121余万元。全年接收师生体检超过2.2万人次;为改善就医条件,完成四楼体检区的功能性改造;增加若干门诊科室;举办“名医师大行活动”。学校进一步加强校园秩序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校园平安稳定。
12. 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增强
搭建“知识服务平台”和“智库”,比如利用“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中心”这一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为上海市绿叶菜抗逆、机械化采收、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作出贡献。学校还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以“服务城市发展”为目的,为上海世界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服务和知识支撑。学校以城市发展为中心议题,建立“城市发展研究院”,立足于上海及全国特大城市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实践,组织跨学科综合研究。学校“国际城市教育发展智库”力图以全球视野研究城市教育发展问题,探索城市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内外城市教育发展决策咨询。承担了130多名上海市属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为提升本市高校教师队伍质量作出贡献。夜大学办学保持基本稳定,全年新招收学生4037名。基金会捐赠支出256万余元,获颁中国社会组织评估4A证书。开设爱心学校152所,15000余名本科及研究生参与爱心学校、场馆志愿者服务以及各类社会赛事、文化活动,学校获2013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最佳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