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师专诞生艰苦创业
第一章 师专诞生艰苦创业(1954-1956)
五十年代的上海,生气蓬勃,万象更新,社会发展,百业昌盛。教育事业在党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也欣欣向荣,蒸蒸日上。1954年8月,上海虹口区西体育会路(现中山北一路)441号的大门口,挂上了一块崭新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校牌,这就是解放后上海新建的第一所地方性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今日上海师范大学的早期。
第一节 一所新型高师的诞生
1953年,新中国步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进入了调整和发展阶段。党和人民政府对师范教育事业十分关心。1951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确定了培养百万人民教师的宏伟目标和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要求各省和大城市原则上都应设立健全的师范专科学校一所,由省、市教育厅(局)直接领导,有条件的亦可设立师范学院。1953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上,讨论了5年计划中高等师范学校的设置与发展。会议明确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整个普通教育的重点,今后高等师范教育的方针是:要在整顿巩固现有高等师范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与可能,有计划、有准备地予以大力发展,扩充现有高等师范学校,有条件、有准备地建立新的高等师范学校”逐步做到地方能自给自足。会议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明确要求上海新建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当时,上海已有183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达16万余人,而教师只有5270人而且教师的主要补充来源只是经过上海新教育学院和各类师资训练班短期培训的旧上海失业知识分子。因为这些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很难提高教育质量。当时虽有一所建立不久的华东师范大学,但它面向华东地区,而且主要为高级中学以上的学校培养师资,不可能满足上海市所有中学对师资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初级中学的师资,因此,建立一所为上海市基础教育服务的新型高等师范学校已是十分迫切。
1954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责成市教育局负责筹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决定由市教育局局长陈琳瑚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华东速成实验学校校长郝晋卿为副主任委员丁山,王振东,束世杰、江浩、吕学礼、沈德滋,宋兰舟,范际平、徐子威、陆景一、商韬、张通谟、张斌、程应、魏诗其为委员。宋兰舟任筹委会办公室主任5月7日,在上海市教育局举行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工作会议主要研究上海师专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校规模人员配备招收新生和校舍选址等重大问题初步确定设置中文、历史、政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8个二年制专修科培养初级中学的师资,另设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两个公共教研室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由政教科承担各科(室)设主任1人学生人数多的专修科增设副主任1人学校规模初步确定为学生2000名,第一届计划招生800名并参加全国统一招生为了保证新生质量有利于树立巩固的专业思想,决定选送120名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和抽调160名小学教师入学深造,校址选在市西南郊的漕河泾地区(现址),在新校舍建成前暂借西体育会路441号原华东速成实验学校为临时校舍。筹备工作会议后,在人事、教学、招生、基建等方面做大量准备工作。虽然当时的教育经费有限,师资缺乏,要迅速建立一个新型的高等师范学校面临许多困难,但市教育局领导决心很大,提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为了建校,市教育局决定把学费收入中的“特种经费”用以筹建校舍和购置设备。教师不够,市教育局决定从全市中学教师中选调,并提出“要什么人调什么人”各中学的领导非常支持这一决定,他们说:我们今天支持了师专,明天师专会支持我们。由于市教育局和各中学的全力支持,保证了上海师专的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调来的教师中不少是上海教育界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有的是解放前的大学教师。这些教师成为上海师专成立后第一批业务领导人和骨干教师。
由于市教育局的积极努力和各中学的大力支持,又充分利用了原华东速成实验学校的人力物力和基本设施,所以筹建工作进展非常迅速。7月5日,宣布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并对外办公。7月8日,举行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并召开全体教职员工大会,动员积极投入筹备工作。8月15日,正式启用学校印章与信笺。8月16日,在一片锣鼓鞭炮声中,挂上了由舒同书写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校牌。9月1日,第一届新生入学。9月9日正式上课。
一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型的上海地方性高等师范学校正式诞生了,上海师专从此担负起了为上海基础教育事业培养新师资的重任。正如校党总支书记刘芳在校刊《上海师专》的发刊词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学校是适应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诞生的,她的建立是列在我们祖国第一个5年计划之内的,她担负着5年计划中培养建设人才这一任务的一部分——而且是培养人才的‘重工业’单位之一,这个任务是重大而光荣的!”
第二节 初具规模的上海师专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是一所上海市属的地方高等师范学校,是为上海地区培养合格中学师资的,对上海的基础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而,上海师专的建立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全社会的关心,热切希望上海师专迅速建成并发展健全。
上海师专不负众望,建设迅速。筹建中的上海师专征地313亩,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次性征地最多的上海地方高校之一。为了基建施工方便,市工务局决定特辟一条新马路,命名桂林路(现漕宝路至学校门口一段路)。建校工作从1954年12月15日开始,工人们争分夺秒,日夜兼施。至1955年8月9日,新校舍主要建筑群竣工,校舍整体设计为庭院式古建筑风格,所有建筑物均是红砖墙大屋顶,近1万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座落在校园中央,是漕河泾地区的制高点,很是雄伟壮观。1955年8月18日,学校即由西体育会路迁来桂林路新址。
新校舍地处漕河泾镇西首的闰圩,本属龙华区牌楼乡,与黄家花园(现桂林公园)隔河相望。东起东上沃塘港,与原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相邻,西至赵家宅、杨家桥,北起岑溪路,南至黄泥,壬泥两浜,校门设在岑溪路上,当时周围是一片农田,纵横的小溪边点缀着稀疏的小树,今日西部大操场西北角的两棵参天樟树和外宾楼前的几棵粗大柳树,就是历史的见证。当时公共汽车只通到漕河泾镇东首,老教师能坐上本校唯一的一辆40座的客车到达学校,年轻教师则要步行20分钟,穿越康健公园附近的小道进入校园。
当时的行政经费,全由市教育局拨给,第一年51.57万无,第二年74.3万元。开头两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比较集中,折合新人民币872万余元。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其中教学大楼9386平方米,办公楼1397平方米,饭厅(兼礼堂)3056平方米,学生宿舍8676平方米,教工宿舍13252平方米。当时的主要建筑群就是现在的第一教学大楼及东西4只阶梯教室,西部第一、二学生宿舍,第一二办公楼(第二办公楼为当时的图书馆),西部第一至第九教工宿舍和第一三食堂。建筑群中间是运动场。运动场正东方矗立着高大的旗杆(当时是本市最长的两根东北松之一,现在也是本市最高的的木质旗杆之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学校的中央上空。
上海师专的组织机构比较精简。开创时,校政工作由校筹备委员会副主任郝晋卿主持。1954年12月起,调刘芳来校任副校长主持校务。学校下设办公室,由宋兰舟任主任,王希义任副主任,教务处由沈德滋任主任,程应任副主任,总务处由王振东任主任(兼人事室主任)。1955年3月,市人民政府发文任命陈琳瑚兼任校长,刘芳任副校长主持工作。1956年7月,提任刘芳为校长。
上海师专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领导全校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管理、政治学习等。为了加强集体领导,实行民主办学,1955年9月,成立校务委员会,9月24日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1955-1956学年工作计划》。校务委员会每学期举行1-2次。此外,还举行校长办公室会议,每1-2周一次,汇总学校情况,商讨重要工作,处理行政事务。
师专成立之初,建立了党的临时总支。1955年3月14日,经中共上海市高等学校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共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总支委会员。4月1日召开了第一次总支委员会会议,确定刘芳为书记,宋兰舟为副书记,委员为刘芳、宋兰舟、王振东、王希义、闻人馨。1956年2月又增补吕洪绍为委员。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党组织对学校实行监督保证。师专还建立了团委、工会。师专设置8个专修科,各科配备主任,人数多的科增设副主任。政教科主任为丁山,中文科主任为刘秉彝,副主任为商韬、张斌,历史科主任为程应,数学科主任为张通谟,物理科主任为束世杰,化学科主任为徐子威,生物科主任为陆景一,地理科主任为陶绍渊。至1955年夏,教职工由285人增至320人,其中教师由135人增至158人,半数以上教师是从中学的优秀教师中选调来的。学生从833人增至1493人,男女生各占半数。学生的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和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也有选送的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和优秀的小学教师,还有人民解放军战士及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干部。学生中党团员占50%以上。
师专创建时,教学仪器设备比较简陋,并且主要集中在理科。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和兄弟学校的支援下,不到一年,已经有了能基本适应当时需要的教学设备。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专修科的仪器、模型、标本,已初步达到普通高校教学和研究的要求;历史、数学等专修科的模型、实物也基本适应教学上的需要。
建校初的图书资料,主要由华东速成实验学校调拨,并作了适当添置,总量仅有12958册。至1955年9月,实有图书67798册。迁来桂林路新址后,有了新建的独立的图书馆。
成立两年后的上海师专,各方面已初具规模,建校工作卓有成效,受到领导部门和社会的赞许。从此,我们的学校——新生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就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成长壮大,开花结果,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第三节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一建立就明确地规定了基本任务和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专科所必具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教育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体魄强健,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师资。
上海师专成立后,明确提出教学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学校的中心任务进行。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为早日培养出第一批上海师专高水平毕业生而勤奋工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是为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学校领导集中精力抓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吸取了老解放区新教育的经验,苏联教育的经验,以及旧教育的有用经验,规划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党组织也是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开展工作。1955年1月12日,临时党总支在讨论工作计划时提出:党总支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领导,动员与团结党内外的一切力量,保证教学计划和行政任务的完成。”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加强思想工作,把思想工作贯彻到各个环节中去团结改造知识分子,开展唯物主义的宣传教育,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组织建设。”具体内容是,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师中的党员要以身作则,认真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努力搞好教学;职工中的党员要提高工作质量,为教学服务;学生中的党员要刻苦学习,提高觉悟,尊师尊干。
师专各专修科的教学科目,包含4大部分:一是政治理论科目,包括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与观点,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与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培养人民教师应具有的政治和道德品质,并为各科学习及未来教学工作奠定科学的方法论的基础。二是教育科目,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及各科教学法。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学的基础原理、教学方法和技能,并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精神。三是专业科目,各科的专业科目不同,它在四大部分中占的比重最大。这些科目使学生掌握中学各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四是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见习),其目的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
学校十分强调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执行。建校初,尽管师资力量不足,但由于办学指导思想明确,责任感强,终于克服重重困难,除个别课程确因条件限制有所变动外,绝大多数课程均按中央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执行。各科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质量,他们深入钻研教材,讲究教学方法。教师们根据高师特点编写了30多种教学大纲,14种讲义,其余则采用苏联的或兄弟学校的现成教材。教师们认真组织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并联系我国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特别重视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自从教学小组改组成教研组后,明确其主要任务是切实保证把课上好,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气氛很是活跃,对推动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师专对教育实习尤为重视。1956年3月10日,在市教育局召开实习委员会成立大会,实习中学的校长和各科室主任均为实习委员会委员。学校设立实习办公室,各专科都成立教育实习指导组。1956年5、6月间,800多名首届实习生,经过3周的努力,顺利完成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实习任务。通过实习,使学生在知识质量、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工作态度作风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首届新生入学,各级领导和教师就对学生们进行“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光荣的人民教师,献身人民教育事业”专业思想教育。由于学习目的性明确,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学生中争取优良成绩向祖国汇报蔚然成风。
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学校领导主动关心并专门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负担问题。校领导和教师通过分析负担过重的原因,从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入手,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每周控制在54学时之内。由于贯彻了“学少一点,学好一点”的原则,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提高,优秀学生不断涌现,第一学年甲等优秀生6名,乙等优秀生22名,第二学年优秀生数增加了一倍。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师专时期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与学生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活动),他们与教师一起对学生“管教管导”,主要围绕着学生的专业思想、学习观点、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热爱专业、热爱集体、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等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因而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当时的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有大学来的教师,有中学来的教师,有执教数十年的老教师,有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老教师学术造诣深,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上的骨干力量;新教师积极热情,对学生思想特点比较熟悉,是新生力量,但缺乏经验。因此,学校特别强调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求老教师认真指导青年教师。中文科中国文学教研组在古典文学方面坚持有计划有系统的检查听课,并进行一系列课堂教学分析。地理科连续举行观摩教学,进行评议,并提出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正确处理教材,提高讲授质量,讲究教学方法的要求。许多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热情指导帮助下,通过相互切磋,共同实践,得到不断提高,迅速成长。
师专时期,正值学习苏联之际。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工作要努力改变旧中高等学校设置上的无政府状态,系科设置庞杂重叠,教学脱离实际等弊病,使高等教育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号召走苏联的道路,学习苏联的经验。为此,师专当时特别强调认真制订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组织成立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材采用一部分苏联教材;教学方法采取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考试方法采用口试方式和以四级记分制(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考试成绩等。这些教学改革的尝试,对加强人才培养计划性、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结合本国本校实际不够,存在着照抄照搬,强求一律的缺点。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同志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该对知识分子信任和支持,发挥他们的专长。1月30日,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讲话,发出了“向现代科学大进军”的号召。这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师生们受到很大鼓舞,大大调动了积极性,政治热情高涨,不少知识分子提出了入党要求。
学校根据上述报告精神,发动群众,制订《十二年发展规划》。教师们也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进修提高或科学研究规划。学生们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科研小组或课余学习小组。在全校出现了“向科学进军”的热烈气氛。总的说,在师专成立后的两年中,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把教学工作放到了中心位置,专心致志,奋发努力,开创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为建立我校的优良传统打下了基础。
第四节 艰苦创业勤俭办学
上海师专距今已40个年头了,但那艰苦创业的历程,至今仍深深印在“师专人”的脑海中。“艰苦创业,勤俭办学”体现了新建师专的办学精神。
由于上海师专成立时是借用华东速成实验学校为临时校舍,所以早在1954年5月7日的筹建工作会议上,就成立了由市教育局副局长汪亚民负责的基建领导小组,筹建人员在本市西南郊的一片农田上开始了建造校舍的首期工程。为了能赶上第二学年在新校舍上课,筹建人员和建筑工人千辛万苦,争分夺秒,仅半年多时间就全部竣工,38000多平方米的主要建筑群奇迹般地矗立在漕河泾畔。与此同时,学校大门前的平坦宽敞的岑溪路亦同时竣工。
新校舍验收不到10天,师生们即利用暑假,冒着炎热,自己动手,从地处本市东北方的临时校舍迁来新校舍。当看到拔地而起的崭新大楼,步入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实验室时,师生们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然而,占地300多亩的校园里,到处是齐腰高的野草和杂乱的瓦砾,还有纵横交错的小溪。学校领导对校园整理作了规划,同学们提出了“用我们的双手美化我们的校园”的口号。1955年8月间,暑假留校和家居市区的400多位同学,打响了义务劳动的第一炮,8月19日一天,就填平了两条小河。从此,每周一个下午作为义务劳动日,定为制度。经过大家的辛勤劳动,在一个学期内,就清除了全部建筑垃圾,拔掉了野草,铺平了道路,一个整洁美丽的校园展现在大家眼前。
值得一写的是绿化校园的工作。在1955年下半年,栽培了龙柏、剌柏、紫荆、垂柳、桃、樱花、黄杨、悬铃木等数十个品种,计数千棵。1956年,又在教学大楼北门前种雪松3棵(是目前最大的雪松),道路的周围均种悬铃木、白扬、重杨木、桂花、桃、垂柳等。夹道密植冬青卫矛成圈状,圈内培植草皮。小河两岸种植桃、垂柳、凤凰竹、夹植黄杨。并用旧石碑改装成石凳,置于树荫下,作休息用。虽然学校创办不久,但校园里已多姿多彩,分外妖娆。应该说,今日上海师大的美丽校园、幽雅环境闻名于高校,这与当年师生们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师专人”为后人造福,也为后人树立了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榜样。
为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励行节约的方针,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尽量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反对各种浪费现象。通过合理调配人员,大力节约水电、办公用品及家具设备,争取在规定的预算标准内节约20%,使本来就不宽裕的行政经费还有所结余,上缴国库。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在师生员工中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1955年初,发现学生食堂浪费粮食现象比较严重,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一方面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另一方面抓住典型事例,举一反三,运用广播、黑板报和展览会等手段,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教育。这样,不仅煞住了浪费粮食的不良现象,而且培养了爱护公物的习惯和勤俭办学的精神。
1956年6月,上海师专首届学生毕业,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师生员工都兴高彩烈。老师们说,这是我们自己培养的首届毕业生,包涵着我们的心血和劳动,值得自豪。同学们说,我们是上海师专首届毕业生,是新中国的人民教师,感到光荣。
从此,上海中等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源源不断地补充着新鲜血液。40年来,我校已输送新师资及各类人才5万余名之多。而那些早期的毕业生,大多成为教育战线的骨干教师和领导干部,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获得了殊荣。有的被评为市或全国先进,有的被推选为市或全国人大代表。
在40年的校史上,上海师专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年,但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年。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一)新中国的教育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借助苏联教育的经验,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培养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新建的上海师专就是遵循这一方针指导学校各项工作,因而取得了成功,得到了领导部门和社会上的赞许和肯定。
(二)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应该是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与观点,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教育专门知识与技能,坚强的体魄,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师资。上海师专以此为基本任务,并为之努力,两年中,为中等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从中发展了自己。
(三)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学校的其他一切工作应围绕这一中心,并为这一中心服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法的改革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法规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有利于正常教学秩序的建立和教师、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上海师专这样做了,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办学要有充足的财力、物力的保证,也要有人的精神力量。上海师专创办时,条件是很艰苦的,校舍是暂借的,设备是简陋的,但共同的目标把大家凝聚起来了,激励起来了。“师专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业绩,为今日之上海师大打下了基础。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已成为我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