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理两院并驾齐驱
1956年7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刘季平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举行的大会上宣布,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同时撤销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建制。人们形象地比喻:“一只小母鸡生下两个大鸡蛋”。从此,上海地方培养起大学本科师范生,这是本市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一节 上海第一、第二师院的成立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上海市的普通教育事业亦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据1955年10月《文汇报》报导,当年上海已有公、私立普通中学203所,中学生从1949年的85455人增加到226000人,增长了165%。同时又新办中学10余所。因此,急需数量多、质量好的中学师资。
1956年2月初,上海师专校务委员会举行扩大会议,研究讨论12年规划。一致认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育局对今后高等师范教育的初步规划,暑假后拟在师专的基础上发展为师范学院。
同年3月,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讨论了高等师范教育的12年规划,研究了高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明确了高师的科研方向。副校长刘芳和沈德滋、程应、李伯黍、马茂元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精神是:今后12年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将有很大的发展,要求高等师范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以保证中等学校师资的需求。
1956年5月8日,中央教育部正式通知上海市教育局:为适应上海市中等学校师资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56年暑假后上海成立师范学院一所,并将上海师专改建为师范学院,校名分别定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
同年5月22日,中央教育部副部长柳来校视察,并与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指出,师专扩建为师院后,要积极提高教学和科学研究质量,还得从中学抽一批优秀教师来担任教学工作。在高等师范学校中有这样一批对中学教学熟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这对贯彻面向中学、联系实际的方针是很有利的。但他们过去大多没有搞过科学研究工作,有的虽曾搞过,但已搁下多时了。因此,他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提倡认真读书,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订进修计划。所提出的问题,确是我校建立和发展本科教育的重要前提,为此,两院建设中都很重视师资质量的提高。
1956年上半年,两所师院积极进行了基本建设的规划和筹备。第一师院的校经多处选择,最后确定以闸北区明晏路150号原北郊中学为基础进行扩建。该处原有土地130亩,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计1万余平方米,并有较好的绿化环境。1956至1957年两次征地116亩,建造大饭厅(竣工后暂作大教室)和师生员工宿舍建造临时饭厅、小商店、理发室、汽车间等生活用房,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同时着手筹建教学大楼、图书馆、附中等教学用房。第二师院仍在桂林路岑溪路上海师专原址,并以师专为基础扩建。为解决教学和生活的急需,当年先扩建300人的阶梯教室4个和医务室一幢。
1956年7月14日,刘季平副市长在上海师专全体师生员工大会上宣布两所师院正式成立,并宣布了两院负责人名单。他们在中央正式任命下达之前已到职视事。第一师院院长廖世承、副院长陈云涛;第二师院院长陈琳瑚(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副院长刘芳、沈德滋。1956年9月11日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转发中央及市委批复的上述任命。第一、第二师院先后于9月3日和5日开学。在上海的东北和西南,两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第二节 齐头并进的两师院成立
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是文理分科的两所学院,两院本、专科兼设。一师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二师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
一师院设中文系及专修科、历史系及专修科、外文系(英语专业)、政治教育专修科(1957年停办,改设马列主义教研室)以及教育学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体育教研室、俄语教研室。二师院设数学系及专修科、物理系及专修科、化学系及专修科、生物系及专修科、地理系及专修科、体育专修科以及马列主义教研室、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俄语教研室(1957年改为外语教研室)。根据中央教育部1956年5月8日通知精神,两所师院均实行两级制。院部行政机关不设处,直接设科室。为减轻院长的日常行政事务,并从培养干部出发,根据国务院1955年10月14日通知,除设立副院长外,还配有院长助理。第一师院院长助理宋兰舟、王其元,院部设8个科3个室和1个图书馆;第二师院院长助理郝达、王振东,院部设7个科1个室和1个图书馆。
当时学院的领导体制仍实行院长负责制,并强调发挥院务委员会的作用。1956年10月27日两所师院分别举行了首次院务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会议,有关副院长、院长助理和科长向会议报告教学情况、行政管理情况以及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党组织负责人向会议传达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指导性意见。会议都开展充分讨论,以求得对当时工作的统一认识。
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党员人数增多,学院的党组织也不断得到加强。1956年9月24日,市委高等教育科学工作部决定,两所师院暂先成立党的总支委员会,一师院由陈云涛任总支书记;二师院由刘芳任总支第一书记,郝达任总支第二书记。1956年11月3日,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建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党的基层委员会。第一师院党委会由陈云涛任书记,苏宁任副书记;第二师院党委会由刘芳任第一书记,郝达任第二书记。1957年4月一师院成立中文系党总支和职工党总支,12月又成立历史系党总支;1957年11月,二师院成立化学系党总支,12月至次年初先后成立地理、生物、物理、职工、数学等党总支。从此,校系两级进一步健全了党的组织。
两所师院师生员工的人数也迅速扩大。教职员工数,师专时,1954年为285人,1955年为320人,而两所师院时的1956年增至881人,1957年增至1166人。学生数在师专时的1954年为833人,1955年为1493人,而两所师院时的1956年增至4011人。由于两所师院的招生数大幅度增加,给学校的教学工作、行政管理,特别是师生员工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一师院更为突出。为此,除要求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克服困难外,基本建设也加快了进度,并采取了很多临时措施。
一师院经过半年多努力,先后完成了11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包括大饭厅2幢,学生宿舍2幢,教职员工和家属宿舍各1幢,以及厨房、浴室等生活用房。1957年4月,建成了有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可容1000多学生同时上课的一师院附属中学。一年以后,启用了7100平方米的四层教学大楼。1958年,建造了面积为35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1幢。
由于事业的迅速发展,二师院的一些物质条件也不能适应需要,于是让出小教室和教工单人宿舍给学生居住,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自修教室不够,则让学生在图书馆和寝室里自修。同时,加快基建进度,1956年11月中旬,有1322平方米的4个阶梯教室(即现在的东一、东二、西一、西二教室)验收使用,500多平方米的医务所也已竣工。在此期间,还建造了竹结构的大饭厅1座(座落在今西部溜冰场)。一年以后,验收使用了8600余平方米的化学楼和物理楼。学生也住进了3幢新宿舍(即西部第三至第五宿舍)。1957年,启用了可容2000人同时用膳的大饭厅(兼大礼堂)和座落在今西部第十家属宿舍西首的竹结构室内运动场。1958年,建造了面积为3568平方米的图书馆1幢。还建立了农场及养猪场作为师生的教学实验和劳动基地。
两院的图书也不断增加。建院时,一师院有图书6万册,二师院有2.4万册。一年后,一、二师院分别增加为17万册和12万册。到1958年7月,两院图书猛增到46万册。
一、二师院这对孪生兄弟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均已达到相当规模,成为解放后新建的两所正规化的本科高等师范学府。
第三节 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两所师院共同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与观点,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高度文化科学水平与教育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坚强的体魄,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校师资。从师专时培养初级中学师资到师院时培养完全中学师资,不只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高。这样,要求两院师生员工迅速把学校办成名符其实的合乎规格的高等师范学院,其中任务便是千方百计地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两院的建立,正值全国高等师范教育有了7年的建设经验,国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时期。1956年5、6月间,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座谈会,根据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精神,对办学方针作了回顾。认为“学习苏联是重要的,但决不能盲目地学,照搬过来”。对“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也作了新的探讨,提出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同年8月,中央高等教育部召开部分校院长座谈会,会议认为“学习苏联的收益是很大的,但与中国大学实际情况的结合没有很好研究,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致使要求偏高,步骤过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教条主义”。会议讨论研究了减轻学生负担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问题,提出了“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因此,一师院第一学年计划要点中明确指出,首先要贯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特别注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二师在1956年9月全院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传达了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在8月间部分校院长会议的总结发言时强调的:
“全面发展”不是“鼎足三分”和“平均发展”。当然,“因材施教”也要防止忽视某些功课的倾向。
为了贯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方针,有些系调整了班级,如数学系一年级按三角与几何的基础重新分班。外文系从第二学年起,把基础好的学生单独编成一个班,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市高教局指示精神,两院都修改了教学计划,减少上课时间,增加自修时间,使自习时间占学习时间的二分之一。当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自习风气很浓厚。一师院的第一学年里,阅览室400多个座位经常座无虚席,最多的时候一天有700多人次前来阅读。参考室每天也接待学生250人次。换言之,每天有半数学生到图书阅览室。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和素质。一、二师院成立时,上级领导指派有办学经验的廖世承、陈云涛、宋兰舟、陈琳瑚、刘芳、沈德滋等担任两院领导,还选调一批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专家来院担任各系领导,又从中学调来了一批教师任教,其中不少是优秀骨干教师。当时的助教除一批师专的首届优秀毕业生留校担任外,又从华东师大、北京师大调来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是当时师资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所以,两院的师资队伍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两院对科学研究比较重视,院部成立科学研究委员会,各系、各学科成立科研组,开展科研活动。不少教师的著作问世,如中文系张斌的《现代汉语语法探索》、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包玉珂的《上海——冒险家的乐园》(编译)、历史系魏建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张家驹的《赵匡胤》、物理系沈德滋的《半消差透镜之研究》等,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当时,在向科学进军、向副博士进军的号召下,苏联各学科副博士阅读书目被介绍了进来,首先在青年教师中间传阅,并纷纷制订进修计划,钻研经典著作。一师院各系成立了学生科研小组,二师院成立了科普小组,在全院开展科普工作。
实验设备的水平也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尺之一。四年制本科的实验要求,与二年制专修科大不相同。为此,二师院特别重视实验室的建设。1957年9月验收使用的物理楼和化学楼,在当时来说,专业的实验设备已较为齐全。物理楼有普通物理、高等物理、无线电、教学法、x光等实验室;化学楼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工业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室。两楼均配有相应的准备室、科学研究室、教研室和仪器室。此外,一师院各系的资料室和历史系的文物陈列室也相继成立,并不断充实。
由于学院初建,任务繁重而艰巨,两院领导兢兢业业,努力把初创的事业办好。年逾花甲的老教育家廖世承院长,不避风雨,天天准时到校办公。开学刚过一月,他即和党委书记陈云涛及院长助理,检查各系科教学工作,除听取系主任的教学情汇报外,还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听课,参加教研组活动。他们认为,要搞好一所学院,首先要搞好教学。搞好教学的关键,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另方面则在学生自己。在自修时间增多,上课时数减少的情况下,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努力提高讲课质量;要求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纪律,合理支配时间。上海市教育局局长陈琳瑚兼任二师院院长后,经常来校视事,召开各种座谈会,承担了很多时事形势报告课,并向学生上教育学大课。党委书记刘芳经常深入教师了解情况,一起研究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两所师院既是互相竞争的伙伴,又是亲密的兄弟,在各自努力下,两院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第四节 整风反右与整改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3月20日,两院干部和讲师以上教师以及部分职员到市里听取了传达。3月下旬,逐步传达到民主党派成员和全体教职员工。在学习和讨论中,着重领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矛盾的对抗与转化,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处理;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7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5月1日,《人民日报》登载了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两院党委积极准备开门整风。
5月12日,整风运动在一师院正式开始,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和全体教职员大会进行动员,要求大家消除顾虑,大鸣大放,积极帮助党整风。二师院党委于5月21日开始,召开党员大会,宣布开始整风,要求党员积极投入,还召开民主党派、工会、团委会议和全体教职员大会,号召大家鸣放提意见,帮助党整风。接着通过小组会、大组会、大字报等各种形式大鸣大放,提了很多意见。6月初,两院形成鸣放高潮。
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决定对右派进攻实行反击。从此,全国开展了反右派斗争,两院也开展反右派斗争。但在斗争中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两院有253名教职员和学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其中教职员24名,学生229名。此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复查,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学院根据中央指示,对在反右扩大化中的错案进行了彻底的复查平反改正。
1957年7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馆)会客厅召开了本市科学、教育和文艺界代表座谈会,与大家畅谈了党的延安整风、反右派斗争、高等教育、消灭血吸虫病以及卫生健康等问题。与会者30多人,第二师院郝达(党委第二书记)、周正(数学系主任)、徐子威(化学系副主任、院工会主席)和杨建屏(学生)等4人参加了座谈会。这大大鼓舞了两院师生员工,表示要努力学习、工作,把初创的事业办好。
反右斗争基本结束后,转入整改阶段。两院党委根据群众在党开门整风中提出的批评意见进行整改。1957年10月10日和30日,副市长刘季平和市委书记陈丕显先后来一师院,听取汇报,指导整改。指出搞好整改的关键,在于领导下决心,群众齐动手,大家提意见、想办法、出主意、订方案。据此,党委成立整改办公室,整理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整改的重点。据一师院统计,共贴出大字报2480张,提出整改意见3075条,院部教学、行政部门共订出整改方案110个,党委、党支部订出整改方案116个。党委于11月22日召开教职员学生大会,就整改重点的勤俭节约办学方针、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政治思想工作、精简机构和下放人员、参加体力劳动、党群关系等问题作了报告。在检查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后阶段的整改措施。
1958年3月,中央发布《关于开展反浪费反保守运动的指示》。4月,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了教育方针,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和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的错误。在这同时,上海市召开党代会,提出“提高革命自觉,肃清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而努力”。两院根据中央和市委指示,开展“双反”,扫除“五气”。5月起,两院在“双反”中开展了以“交心”为主要方式,搞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自觉革命”,又称“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要求“大张旗鼓搞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自觉革命”,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进行系统批判。特别是在“自觉革命,兴无灭资,拔掉白旗,插上红旗”的口号下,以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学术思想为由,批判了一些专家学者,一些学有专长的教授被作为“白旗”,从原来的行政和教学领导岗位上“拔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订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表后,两院师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总路线的热潮。在全国形势的推动下,两院迅速形成“大跃进”的局面,并提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学习贯彻总路线,人人立志插红旗”、“教学革新,全面跃进,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口号。在此形势下,两院掀起了大争大辩,大破大立,深入教学整改的新高潮,提出了:
(1)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为生产服务的方针;
(2)加强教学中的思想性,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改造思想,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
(4)巩固和加强党对教学工作的领导。
各系纷纷制订教学整改方案,师生们制订集体和个人红专规划。职工们提出了“做那行,专那行,红透专深成内行,行行为教学发光”的口号。
两院特别强调学习和贯彻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深入教学整改过程中,主要抓了确立党在教学领域里的领导,批判资产阶级的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的思想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进行改革,实行领导、教师、学生三结合的方式修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以及大搞科研。组织师生走向社会,接触工农,实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边干边学,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检验学习成绩,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进行时事形势教育,加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当时把参加体力劳动作为重要的整改内容之一,强调参加体力劳动是干部克服官僚主义,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二师院各有四五十名干部、教职员下放农村劳动,支援农业建设。1958年夏,两院毕业学生开始分配,他们发出豪言壮语:“海阔天空,大丈夫志在四方,天南地北,好儿女建设边疆”,奔赴云南、贵州、广西、河北、福建、黑龙江等12个省区。1958年6月12日上午,在第二师院小礼堂召开第一、二师院干部会议,市教育局局长陈琳瑚传达了市委、市府关于两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学院的决定,并要求并院工作在8月20日前完成,希望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力争上游。当天下午即传达到全体教职工,大家认为,两院合并对促进文理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利用各种资源均有好处,一致表示拥护市委、市府决定。
从1956年6月到1958年6月,是一、二师院时期,对即将成立的上海师院来说是思想上、组织上和教学工作上的准备阶段,也为迎接国民经济第二个5年计划和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作好准备。这预示着即将成立的上海师范学院将担负起更为繁重,更为艰巨,也更为光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