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建设行动计划(2012-2015)

发布日期: 2014-08-19  作者: 傅欣   浏览次数: 1477  



序  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我校文化内涵发展,提高文化育人水平和社会贡献度,增强学校的生机活力和精神动力,特制定上海师范大学2012—2015年文化建设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力弘扬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弘扬“师道永恒”的师大精神。在今后四年里,我校的文化建设要以坚持学校外观“形态”、内隐“神态”与师生“心态”的和谐统一以及“法治精神、大学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五种精神的高度融合作为总体指导思想,借庆祝校庆60周年的时间节点,从理念系统更新入手,强化顶层设计,系统安排,分步实施,全校师生一致行动,促进学校文化发展上新台阶。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文化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广大师生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学校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逐步向以建设文化型校园为导向的转型发展。
    二、发展现状
    学校自1954年建立以来,文脉学脉代代相传,大学精神与文化底蕴长期积淀。表现在:在秉持“师道永恒”精神的基础上,“为人师表、以德为先”的主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求真务实、和睦共进”等价值取向越来越被师大人所认同。这种“重师道,重和谐”的人际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新一轮的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在学术境界、大局意识、公正意识、治校理念和战略眼光等方面还有待增强;校园内,部门主义、小集团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人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有待提升;张扬思想的氛围需进一步加强;学术品位有待继续提高。这些观念上的局限跟学校的高尚文化追求不相适应,会对学校事业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
    具体来说,我校文化发展现状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审视:
    1.品牌众多,特色鲜明,但核心品牌偏少,社会影响力不够广泛。我校一直重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已经形成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初步构成品牌化、系列化、多元化的态势。其中,包括以文明修身、宿舍自我管理为代表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系列,以后勤食堂6T管理为代表的师生服务品牌系列,以爱心学校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代表的志愿者服务品牌系列,以人文大讲堂、言子讲坛等为代表的学术讲座品牌系列,以徐汇青少年走进上师大活动为代表的社区共建和文化辐射品牌系列,以茂如亭、教师塑像、学思湖、学思桥、题为“为人师表”的主题绿化等为代表的校园景观品牌系列,以影视艺术和舞蹈艺术实践基地为代表的高雅艺术品牌系列,以“团在上师大”微博和校园易班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品牌系列,以秋石印社和社团文化节为代表的学生社团品牌系列,以新年音乐会和教师节主题大会为代表的大型庆典活动品牌系列,以国际艺术节和学思湖海外名师讲坛为代表的国际文化交流品牌系列,以博物馆和生物标本馆为代表的文化展示品牌系列,以校园十大歌手和学思节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系列,以师德楷模评选和网上评教为代表的师德师风教风品牌系列等20多个品牌系列。大部分校园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博得了较好的赞誉,但仍有一些品牌未形成系列化,如学风建设、民主管理、制度文化等方面还未形成核心品牌,已有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也不够广泛。
    2.活动类文化更受重视,但积淀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够强劲。一直以来,校园文化建设被列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要点,形成了学校党委领导亲自抓,各二级单位领导直接过问的管理格局,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近年来,我校每年都积极开展如科技节、创业节、读书节等各类校园文化节10余个,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项目1000余个、举办各类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演出30余场,举行各类主题教育和名师讲座近百场。形式和内容繁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短时效应显著,但长期效应不突出,具有师大文化特色的品牌和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和凝练,深层次的历史积淀和传承仍欠缺和薄弱。
    3.建设发展条块分明,责任清晰,但宏观调控缺乏权威,力量整合不够紧密,文化发展不够平衡。目前,我校的文化建设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条块分明,徐汇和奉贤以各自校区特色相互支持、同步建设,各部门和学院根据部门和学科优势自行发展,个性化的文化展示较多,而共性建设较少,许多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仍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建设合力,合作和整合力度不明显。由于两校区间的历史和区位文化差异,高、低年级之间知识文化背景的不同,学校面临着两校区校园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艺术专业类和非艺术专业类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不平衡等问题和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建设原则
    2012-2015年间,要大力促进我校文化创新,特别是要注重培育我校精神,不断增强我校活力,通过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我校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核心主导与多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指南、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为引领、师大精神为核心,促进积淀性文化与活动性文化、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开放性的文化格局。
    二要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我校优秀文化传统、尊重我校文化发展脉络、发掘我校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学校的文化内容、形式、载体、观念的创新,创造既富优良传统又有时代特点、既立足本校又面向社会、既正视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
    三要坚持高雅引领与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以各种形式的高雅艺术为载体,引导师生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提高人文素养和艺术涵养;另一方面要搭建平台,创设条件,鼓励和激发各二级单位以及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出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原创精品和文化品牌。
    四要坚持整体规划与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统一、协调的文化建设合力,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以及不同建设周期的文化建设项目,实行点面结合、重点与非重点兼顾。在分层推进过程中,要将大部分文化建设项目安排跟校庆60周年结合起来,同时要通过各二级单位的通力合作,使文化发展长期持续下去。
    四、建设目标
    学校要以“造就卓越教师,培育都市新人”为使命,秉持“师道永恒”的精神,严守“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围绕“创新教师教育,发展一流的艺术教育和旅游教育”的办学特色,以“熔德性于言行,化知识为智慧”为总方针,强化“厚基础、重实践、国际化”的人才模式,以“大道于心,仁爱至善;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思路促进学生自主而全面发展,坚持以“精细管理,科学发展,民主监督,民生优先”为导向,以“张扬思想,固执真理”引导学术发展,树立“教员为学校之命脉”的人才观念,大力倡导“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观,确立“提升跨文化交流,增强多民族融合”的大学国际化理念,充分展现大学校园国际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视野,进一步凝练和培育我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建设体系,在校内形成更加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对社会形成更加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为培养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需求的“德、艺、语、技”综合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服务,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具有国际化视野、文科见长、文理工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012年至2015年,我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建设行动,使我校的文化形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基本建立起双校区文化联动的长效机制,形成富有历史传承感和学术品位的文化氛围,健全校院两级文化发展体系,文化品牌效应更加明显,文化引领功能得到彰显,为将学校建设成为每根草、每棵树、每块砖、每堵墙、每幢建筑都会说话的文化型校园,打下坚实的理念认同基础。具体来说,要达到以下效果:
    1.形成双校区文化联动机制。我校两校区应该有相对明确的功能定位,那就是徐汇校区主要是以教师教育、艺术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为主、教学与科学研究功能及设施先进的大学校区;奉贤校区主要是以旅游教育和文理工各科本科教育为主、教学设施先进、局部学科具备科学研究功能的大学校区。在明确两校区功能区分的同时,必须强化双校区的文化联动发展。尤其要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特别要强化奉贤校区管委会的文化建设协调职能,促进两校区文化资源的联动发展,着力强调双校区交融互动,根据校区功能的差异,各展所长,有分有合,基本形成两校区文化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徐汇和奉贤两校区各具文化特色,相得益彰。
    2.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要以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推动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社会道德的养成。学校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都要与“师道永恒”为核心的师大精神相结合,与“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相统一,从而激发师生“爱校、荣校、兴校”的热情,以营造更加浓厚的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文化氛围。
    3.提升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要发挥校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宏观统领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个性发展与共同建设并重,通过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类实施,各二级单位统一协调、合作发展,让校园文化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以扎实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弘扬,进一步凝聚人心,逐步显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4.发挥大学文化的辐射功能。要依托合作共建和文化交流,促使我校的文化设施对社会开放、学校文化对社会的传播和引领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有效开展,大学文化在上海、国内,甚至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和贡献度不断提升,大学文化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5.基本实现文化品牌系列化。要着眼于文化传承和资源开发与保护,着重于做大做强优势项目,让校园的文化建设进一步融合民族传统、上海特点和学校特色,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师大特色的文化品牌和特色项目,使大学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弘扬和创新,文化品牌意识显著增强,品牌系列化程度逐步提升。要通过认真梳理现有文化品牌,找到不足,有重点地在短板方面下苦功夫,力求使各方面的品牌都系列化。
    6.初步建成文化型大学校园。要充分发掘学校的历史资源,展现学校的历史厚重感;加强人文景点、文化走廊、特色文化广场建设,使校园的楼宇、山、水、园、林、路等物质环境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历史记忆功能和育人功能实现和谐统一;要特别强调二级单位个性化环境文化建设,初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校院两级校园环境文化体系,加快从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的转型。
    五、建设内容
    2012-2015年期间,要立足学校现有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以精神理念完美塑造、行为识别系统优化、形象视觉标识构建、文化体验途径多元、物质环境文化提升、管理制度文化发展等六个方面为基本框架,以项目化管理和运作为手段,围绕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确立价值规范体系、培育师大独特气质、提高师生文化素养、营造文化软硬环境、繁荣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重点实施以“师道永恒”精神为主线的文化建设“六大工程”。
    (一)精神理念系统凝聚工程
    重点聚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凝练师大精神,全面提升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校、荣校、兴校的自觉性,进一步凸显以“师道永恒”为核心的精神特质。
    核心思想:“熔德性于言行,化知识为智慧”
    基本任务:
    促进理念提升,激活学校文化建设动力。要结合校庆总结60周年办学历史的机会,进一步明确学校以及各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理念,包括办学使命、发展目标、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治校原则等;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师大精神”大讨论,使全校对之产生共识,提高认同感;加强对学校发展历程和文化脉络的梳理,完成上海师范大学最新版校史、《师道永恒:上海师大名师列传》第三辑的编撰出版;利用校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校友文化培育工作,提高校友对学校的认同。
    加强理论研究,强化核心价值引领作用。要通过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和德育实践专项研究课题的发布以及专题论文征集等手段,将提升全校理论水平作为重要的文化任务加以落实;做好理论辑刊《理论经纬》的编辑出版,逐步形成我校独有的理论研究品牌;以抽样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轮流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调查、思想政治理论现状调研等活动,切实把握主流思想意识是否占据主导地位的动态情况;校党委每年定期召开思政理论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集中研讨相关的问题,并建立校、院两级领导思政课听课制度;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净化廉洁从政空气;通过老干部党建巡视工作和老干部讲师团的作用发挥,进一步提升关心下一代的内涵;抓好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集中学习时间必须予以充分保证;校党委中心组每年开展一次“好书阅读”活动,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行为规范系统优化工程
    重点聚焦: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逐步构建注重文明礼仪,遵守社会公德,举止行为文明,尊师重教爱生的校园风尚,形成人人践行“师道永恒”精神的行为文化氛围。
    核心思想:“张扬思想,固执真理”(教师)、“大道于心,仁爱至善;自由选择,自主发展”(学生)
    基本任务:
    营造学术氛围,培育科学精神。巩固和提高“人文大讲堂”、“学思湖畔海外名师讲坛”、“言子讲坛”、“大学生素质教育讲座”等学术讲座品牌效应;利用“东方讲坛”上海师大学术特别版等扩大我校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争取4年内培育(新增)若干个包括都市文化论坛、教育科学论坛、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等在内的具有师大特色的学术论坛;加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提高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研参与率和作品贡献率;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鼓励各类学术社团挂靠我校,对挂靠我校的全国性或地方性优秀学术团体给予专项资助;加强全校讲座、论坛的归口备案管理,完善文科讲座报备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树立学术权威,倡导学术诚信。做好象征学术权力和地位的学术权杖的设计、制作与运用工作;贯彻执行《上海师范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制订奖惩机制,规范学术品行,在新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展学术道德规范培训;建立对学术不轨行为的惩罚机制,规范调查工作流程,形成严谨而踏实的学术风气。
    加强师德建设,弘扬先进典型。每年订方案、排计划,整合全校各方力量,开展师德师风系列建设活动;做好师德楷模、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等各项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每年教师节前后开展庆祝教师节主题系列活动;加强师德教育,实行对违背师德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
    构建特色文化,开展仪式教育。积极开展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社团文化、志愿者文化等建设,并要重点提升相关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以定期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说课活动、精彩课堂展示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教学方法创新典型、教学成效突出典型,努力推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营造“学校发展,育人为先”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工系统“八大工程”建设,促进学生自主而全面发展;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着力加大力度培育敬畏仪式的氛围,推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受聘仪式、退休仪式、新教师上岗等重要仪式的届次化,以展现相应的历史积淀。
    (三)视觉识别系统完善工程
    重点聚焦:形成完备的具有师大特色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使标识运用系列化、稳定化,并得到全校认同,长期广泛运用;鼓励二级单位建立视觉形象标识,凝聚校友、凝聚师生,形成以“师道永恒”为内涵的独特形象识别符号体系。
    核心思想:“传承历史、丰富内涵、强化识别、凝聚师生”
    基本任务:
    完善视觉标识系统,提高学校形象感知度。要完善上海师范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包括完善校训、校标、校歌、校旗并广泛加以宣传推广和运用;逐步完善学校吉祥物的设计及校色、校名标准字体等的推广运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二级单位形象标识的设计与运用;逐步推进带有学校名称和标识的文化用品和纪念品的设计和研发,争取4年内分别使文化产品和纪念品系列化。同时,完成学校宣传片和国际交流等若干专题片的摄制;及时更新学校宣传手册;大力提高学校中英文网站质量;有效运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学校形象;通过加大向“上海教育”官方微博信息报送力度和建立学校官方微博等方式,以新媒体传播手段全方位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学校与社会公众的良好互动,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校园文化体验多样化工程
    重点聚焦:展现多民族文化融合、国际文化交流、校园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文化格局,创造包容各种文化的校园氛围,将“师道永恒”精神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核心思想:“国际化、多样化、常态化、群众化”
    基本任务:
    挖掘各方面文化资源发展潜力,全面推进文化品牌提升。加强高校瓷器博物馆、影视艺术实践基地和舞蹈艺术实践基地建设,挖掘各方艺术教育资源,为提升师生艺术涵养服务;以民族版歌剧“党的女儿”、肢体剧“花木兰”等为基础,形成一系列优秀的高雅艺术文化自主品牌;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文艺演出活动;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相约大剧院”、“相约经典”等高雅艺术欣赏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艺术品位;对高品质专业演出实行公益性购票补贴,给师生创造更多机会,领略高雅艺术的魅力;在两校区开展“精彩双休日”活动;做好奉贤校区周末免费电影放映工作;定期开展“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等,以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
    搭建民族文化多样化展示平台,促进国际文化多元交融。大力发展文化团队建设,4年内逐步培育若干个精品文化社团;关注民族文化传统,通过定期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各种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构建多民族交融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做好端午节教师龙舟比赛、敬老节活动、春节团拜会、中秋节新教工入校联谊会、“三月三女儿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重视国际文化交流,进一步办好国际艺术节和海外游学节;将国际文化交流与相关学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举办法国电影文化周等推动外国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研究;通过举办留学生新年联欢、留学生文化沙龙、师范生海外见习、迪斯尼海外实习等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动国际学生与本校生的文化融合。
    开放免费的市民文化艺术体验,发挥文化服务辐射功能。争取每年在两校区和所在社区街道举办交响音乐会、舞蹈团、民乐团、合唱团、流行手风琴乐团等免费专场演出和大学生戏剧展演;继续参与上海国际艺术节南京路天天演、“青春放歌”艺术实践基地展演、“康健街道双周音乐汇”社区巡演、文化志愿者赴外演出交流等市级文化活动;逐步向社区和市民免费开放博物馆、无形画廊、生物标本馆等文化场馆;增设市民文化体验日等活动,从而进一步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发挥大学文化辐射功能。
    (五)物质环境文化提升工程
    重点聚焦:创造整洁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硬件环境,体现环境育人的基本理念,将“师道永恒”精神外化为可感知的物质形态。
    核心思想:“简约、典雅、亲和、协调”
    基本任务:
    美化校园环境,强化环境育人。对徐汇东部礼堂和奉贤大剧院进行整体维修;完善大学生活动中心内的设备设施;着力推进校园主题雕塑、文化走廊、文化墙、特色文化广场建设;加强学院的个性化环境文化建设;做好办公楼宇、教学楼宇、宿舍楼宇及教室走廊等公共空间的美化和环境整治,争取每年改善若干栋楼宇的公共空间文化软环境;提高公共空间人性化程度,逐步实现教学(办公)楼宇无障碍通行。
    搭建信息平台,助推网络文化。建立和完善基于校园网络的文化信息平台,在两校区逐步新增电子屏和电子阅报触摸屏;提高校内有线电视的覆盖率;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门户平台、网上海报和师大微博群等,畅通文化信息发布和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开发校园一卡通的功能,建立文化体育设施网上预订系统,逐步开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网上查询、记录、预定、网上支付等功能;与徐汇区文化局合作,在徐汇校区教学楼及公共场所安装文化服务一卡通互动终端平台,使一卡通用户逐年递增,逐步实现区域内的文化信息共享;大力开展新媒体管理方面的研究,发展学校独特的网络文化,特别是保持和创新已有网络文化品牌,增强校园网络平台对师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易班建设,使之成为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网络交流和思政平台;重视校级和二级单位网站的名片效应,由学校制定统一的网站标准,将必备的元素纳入到二级单位网站的必备内容之中,并强调全校各种网站的风格和视觉元素相互间具有协调性。
    改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底蕴。逐步新增校内公共区域文化设施面积;完成校艺术中心大楼的建设;推进校生物标本馆、博物馆、校史馆、无形画廊等现有文化场馆的改建和完善;做好奉贤校区拟新建文化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要将书店、公共阅报栏、招贴栏纳入两校区的统一规划设计之中;要通过增加公共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力度;加大奉贤、徐汇校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开发成果在奉贤校区“红楼”里进行公开展示;做好校园内历史建筑的标识和说明,展现校园的历史厚重感。
    (六)管理制度文化发展工程
    重点聚焦:制定大学章程,完善学校和二级单位规章制度,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将“师道永恒”精神全方位地贯彻到学校治理过程中,使法治精神与大学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五种精神融为一体。
    核心思想:“系统构架、长效设计、注重程序、规制精细”、“法治精神、大学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基本任务:
    梳理规章制度,规范校院管理。梳理校、院两级现有的规章制度,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废、改、立”重新整理;争取在4年内,基本健全二级单位规章制度;今后每三年定期梳理一次,以保证学校和各单位的规章制度与时俱进。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和法治化。
    加强普法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每年开展一次法制宣传周活动,通过案例展览、法制讲座、录像观摩、宣传资料发放等活动,营造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校园和谐氛围,形成依法治校的大学法治文化,提高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制定大学章程,推行制度改革。切实推进上海师范大学章程制定工作,设立相关条例、制定相关标准及实施细则和议事规程,使学校制度相对稳定。要结合章程的制定,通过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大”、“上师大”、“上师”等名称及相关的标识加以商标注册保护,全面强化学校的权益保护。
    加强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载体,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化大学要求和具有师大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促使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将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常态化,通过建立以教职工和学生代表作为成员的民主管理委员会,加强内部民主监管和外部民主监督。
    六、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2012-2015的文化发展目标,学校拟采取以下措施来保障相关建设任务的完成。
    (一)思想保障
    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每个部门和单位、每位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应该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对此,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本行动计划是对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校第六次党代会关于文化建设之内容的细化,已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文化立校需举全校之力,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成为学校的重要战略。同时,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因此,学校的文化内涵积淀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全校师生也应该对此有清晰的认识。要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性,从自身做起,为学校的文化内涵积累做贡献。特别是要注重将校园文化建设同密切师生关系、改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二)组织保障
    1.实行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挂帅、分管副书记负责、党政工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机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文化建设专门委员会(简称文化委,建议名单详见附件1),拟定专门委员会的相关工作细则,包括例会制度、议事规程;文化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工作流程;学校各项建设项目的文化内涵评估机制等,发挥统一领导、整合资源、制定方针、总体协调、项目决策等作用。文化委下设办公室(简称文化办),与校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文化办需落实专人负责日常的文化建设组织协调和相关工作。
    2.文化委聘请若干校友、校内外专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建设咨询专家小组。校内咨询专家是文化委当然成员。文化办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文化建设咨询专家就学校重大的文化建设项目开展咨询,以发挥校友、专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化影响力的作用。咨询专家的意见必须提交到文化委上进行讨论,作为文化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3.建立责任人制度。二级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或处级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宣传委员为直接责任人。各二级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成立相应的文化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对本单位的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决策,也对三级单位(系、教研室等)的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各二级单位要组织教职工认真讨论,拿出具体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文化建设方案,制定相应的得力措施。
    (三)经费保障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经费保障是基础。通过纳入学校财政预算、吸收社会捐赠、整合校内相关资源等途径,设立“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建设专项经费”,每年筹集2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以保证各类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机制保障
    校级层面的文化建设主要侧重于顶层设计和纵横向协调,重在构造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机制建设,并努力使有关理念体系化和逐步在师生中间达成共识。各二级单位的文化建设主要突出各单位的特色、彰显扎根师生灵魂深处的特点。要建立以二级单位文化个性为基石的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要明确评价指标的重点,大力鼓励各二级单位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时发现和总结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将文化建设作为基层文明单位建设的重点,每年年底对各二级单位文化建设绩效进行考核评估,将考核结果纳入文明单位评比之中。学校定期表彰校优秀文化工作者、工作集体和优秀项目。
    大力提倡将定期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届次化,以体现学校的文化积淀。尤其是,要对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仪式、新年音乐会、教师节主题大会等有影响的大型庆典活动用届次化的形式延续下去,不断增加学校的文化厚重感。
    发挥文化委的作用,对重大项目建设,实行文化内涵评估一票否决制。新建建筑物、校园主要环境改造、旧建筑整修等都需通过专门的文化内涵评估,方可实施。对损毁或破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保存物的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并向全校通报批评。






附件1:
上海师范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文化建设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
主  任:校党委书记、校长
副主任:校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及其他校领导
委  员:校长助理;校办、纪委办、组织部、宣传部、校文明办、统战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工会、妇委会、教务处、人事处、社科处、科技处、档案馆(含博物馆校史馆)、国际交流处、信息办、财务处、设备处、基建处、资产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奉贤管委会负责人;校友会基金会秘书处负责人;人文与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对外汉语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学院书记或院长;校内专家学者代表5人(人文与传播学院都市文化学或历史学专家、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家、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家、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园林设计专家、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美学专家);本专科生代表1人(校学生会负责推荐);研究生代表1人(校研究生会负责推荐)
办公室主任:宣传部负责人
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校文明办负责人



附件2:
上海师范大学主要文化品牌一览表

一、精神理念凝聚类

1.学校理念定位品牌系列
                        “造就卓越教师,培育都市新人”的学校使命;“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校训;教师教育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定位;“教学科研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公立地方性重点大学”的性质地位
2.文化传承品牌系列
                        《师道永恒——名师列传》;“校史钩沉”;教育基金会
3.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系列
                        八大工程;“榜样的力量”优秀学子事迹报告会;三级建家;生活园区管理模式等;关心下一代
4.核心价值塑造品牌系列
                        《理论经纬》辑刊;特色化中心组学习;中心组“好书阅读”活动;德育实践研究;反腐倡廉研究

二、行为规范系统类

5.学校办学特色品牌系列
                        教师教育;艺术教育;旅游教育
6.提升教学质量品牌系列
                        教学质量月;教学名师;精彩课堂;精品课程
7.学生培养品牌系列
                        世承班;建工学院中英合作办学
8.人才工作品牌系列
                        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青年教师
9.学术讲座品牌系列
                        人文大讲堂;东方讲坛上海师大学术特别版;言子讲坛;博雅讲坛
10.学术团体品牌系列
                        毛泽东思想研究会;老教授协会;女教授联谊会
11.学术论坛品牌系列
                        “双城”都市文化论坛
12.学术出版物品牌系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外国中小学教育》、《旅游科学》
13.师德师风建设品牌系列
                        “为人、为师、为学”师德系列活动;贺宝根烈士精神学习;师德楷模;师德标兵;新教师师德教育
14.学风校风建设品牌系列
                        读书节
15.大型庆典活动品牌系列
                        新年音乐会;教师节主题大会;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青春盛典“师大之星”颁奖仪式
16.师生服务品牌系列
                        6T模式;综合服务网;教代会网上提案系统;退休教工银龄工程
17.社会服务、社区共建及文化辐射品牌系列
                        徐汇青少年走进上师大活动;南京路天天演上师大专场;康健街道“双周音乐汇”;爱心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

三、视觉识别系统类

18.符号标识系统品牌系列
                        校标、刘旦宅书写的校训字体、代表色(绿色)、郭沫若书写的师大校名字体
19.二级单位感知性识别品牌系列
                        “红鲶鱼”(人力资源测评);慰安妇历史资料展示厅;都市文化中心;微格教室
20.视觉应用品牌系列
                        六教前的师大校标绿化
21.文化产品开发品牌系列
                        信封;信笺;环保袋
22.纪念品开发品牌系列
                        校友会“虾画”系列
23.对外形象传播窗口品牌系列
                        校园网;英语网;“团在师大”微博;《上海师大报》

四、物质环境文化类

24.文化基础设施品牌系列
                        徐汇校区:东部礼堂;球类馆;羽毛球馆
                        奉贤校区:上师大剧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
25.校园景观系列
                        徐汇校区:教师塑像;学思湖;学思桥;茂如亭;青铜鼎;“为人师表”主题绿化苑;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旧址;贺绿汀办公室;陶行知雕像;中日友好园
                        奉贤校区:红楼
26.学生宿舍文化品牌系列
                        暂无
27.教室文化品牌系列
                        奉贤四教校史校貌图片展示

五、文化多样性类

28.高雅艺术品牌系列
                        万方青年交响乐团、舞蹈团、民乐团、合唱团、流行手风琴乐团;大学生DV大赛;相约大剧院;相约经典;红色经典电影展映
29.民族文化传统品牌系列
                        退休教工“京剧雅韵社”;端午节教职工龙舟比赛;少数民族学生开斋节、古尔邦节、藏历新年等庆祝活动;“缘来一家人”中秋节新教工入校联谊活动
30.教工业余文体团队品牌系列
                        女教工合唱团;老年合唱团;中老年教工长跑队
31.学生社团品牌系列
                        “秋石印社”;“楼兰剧社”、“支农调研社”、“领路人工作室”
32.国际文化交流品牌系列
                        国际艺术节;学思湖畔海外名师讲坛;师范生海外见习;学生海外游学;留学生新年联欢;国际钢琴大师表演
33.文化活动品牌系列
                        周末免费电影;十大校园歌手;校运动会;学思节;创业节
34.文化展示品牌系列
                        博物馆;校史馆;标本馆;无形画廊;女儿节;奉贤校区图书馆文化展示厅

六、管理制度文化类

35.法治建设品牌系列
                        法制宣传周
36.学校权益维护(商标注册)品牌系列
                        “云芝糖肽”
37.管理文化品牌系列
                        节能型校园;机关支部与班团结对子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沪ICP备05052062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