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发布日期: 2019-04-15  作者:    浏览次数: 3838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9〕6号,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李燕教授负责的“幼儿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位列其中。这也是我校在国家级实验教学领域新的突破。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教育部于2017年启动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相关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所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工程。这也是教育部着力打造的五大“金课”之一。2018年初批准了首批105个项目,本次是第二批。

本次各省市共有766个推荐项目参与角逐,经网络评审、教育部专家组评审,最终认定296个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批占比38.64%。其中,上海市本次共推荐申报项目25项,最终获批15项,获批占比60%。教育学科本次全国有16个项目参与竞争,最终获批9项,获批占比56.25%。

“幼儿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我校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李燕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幼儿安全管理实践系列中的虚拟仿真实验之一。幼儿意外事故预防和处理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开设的实验教学基本单元,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由于意外事故发生背景的偶发性、危险性与特殊性,学习者无法直接接触现场进行学习和实验,因此需要借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习者对意外事故发生的敏感性,帮助他们掌握应对技能。本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隶属的系统不仅能够单机运行,并置于基于网络的开放教学管理平台上,不同校区、专业包括社会学习者(如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同时共享使用。本实验项目包括的异物卡喉与鼻出血是常见的儿童急症,还可用于不同学段的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其普适性范围较广受益人群众较多。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依托的教育学科被列入上海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阵列,该学科拥有硕士点、博士点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近3年,学前教育学科获得3个国家级项目,10个省部级项目;发表SSIC和CSSCI论文30余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高质量水平的就业,毕业生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人数占比高达99%。从第一届毕业生毕业(2007年)至今,上海幼儿园教师队伍中上海生源教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人数占比高达70%。从毕业生的专业发展优势来看,毕业5年内有32%的同学获得各种奖项,所有毕业生都参加过各级各类教学展示。

本次获批项目从策划选题到申报遴选,能够脱颖而出获此殊荣,离不开策划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学院各级领导、专业教师与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把脉问诊”,精准发力、持续改进,最终被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截至目前,我校已获批1个国家级、2个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和使用,注重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坚持“能实不虚”的基础上,学校加大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探索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加快机制创新,推进广泛应用,持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我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供稿、摄影:教务处)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

沪ICP备05052062
登录